《中醫詞典》解釋「運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運脾
運脾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健脾法」範疇,專指透過藥物調理以恢復脾臟運化功能的治法。其核心在於運用健脾燥濕之品,化解濕邪困阻,強化脾主運化的生理特性。
理論基礎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與水濕代謝。《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若濕邪內蘊(如外感濕邪或飲食生冷),困遏脾陽,則運化失職,形成「濕困脾土」之證。此際須以「運脾」為法,斡旋中焦氣機,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
臨床表現
濕邪困脾常見以下症候:
- 脾胃症狀: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噁心嘔吐、大便溏薄。
- 全身症狀:肢體困重、倦怠乏力、面色萎黃。
- 濕泛肌表:肢體浮腫、小便短少。
- 舌脈特徵:舌苔白膩或滑膩,脈濡緩或沉滑。
常用方藥
1. 經典方劑
-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蒼術、厚朴、陳皮、甘草,專治濕阻中焦之脘腹脹滿、舌苔厚膩。
- 藿樸夏苓湯(《醫原》):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等,兼具芳香化濕與淡滲利濕之效,適用於濕濁偏重兼表證者。
2. 核心藥物
- 燥濕運脾:蒼術(辛烈燥濕,醒脾力強)、厚朴(苦溫下氣,消脹除滿)。
- 芳香化濕:藿香(醒脾化濁)、佩蘭(清芬透邪)。
- 健脾滲濕:茯苓(利水而不傷正)、砂仁(溫中行氣,開胃醒脾)。
治法配伍
運脾常需結合其他治法以應對兼證:
- 兼氣滯:加木香、枳殼以行氣導滯。
- 兼陽虛:配乾薑、白朮溫補脾陽(如苓桂朮甘湯)。
- 兼暑濕:佐滑石、荷葉清暑利濕。
與相關治法區別
- 健脾:泛指補益脾氣(如四君子湯),適用於氣虛而非濕盛者。
- 化濕:廣義祛濕法之一,運脾更強調「恢復脾運」的針對性。
運脾之法體現中醫「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思維,通過調理脾胃氣機升降,解決濕濁蘊滯的核心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