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運水入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運水入土為小兒推拿療法重要手法,其操作路徑與理論基礎源自中醫五行學說與經絡理論。《小兒按摩經》與《幼科推拿秘書》記載二式主要操作法:

第一式正統操作法 以拇指指腹自小指末節螺紋面(腎經穴,屬足少陰腎經)起始,沿手掌尺側緣,經掌後腕橫紋尺側端(兌宫),過掌根(乾宫、坎宫),最終抵達大拇指末節螺紋面(脾經穴,屬足太陰脾經)。此手法依據「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脾為後天之本,主土」的臟象理論,《黃帝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通過由水及土的推運,可激發脾土運化水濕之功,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完穀不化之證。操作時需配合適當力度,使皮下組織產生微熱感為度。

第二式變通操作法 自腎經穴出發,經掌後小魚際(乾宫),過腕橫紋近心端(坎宫),終至大魚際隆起處(艮宫)。此式取八卦方位中艮卦屬土之象,結合「腎主二便」的生理功能,透過刺激足少陰腎經與手太陰肺經所過之區域,能調節中焦氣機升降,適用於食積腹脹、大便燥結或溏泄兼見舌淡苔白膩等脾虛濕困證候。《幼科推拿秘書》特別指出該法對「肚起青筋」(小兒疳積典型體徵)的改善作用。

理論機樞 此手法體現「五行相剋」的制化原理,腎水過亢反侮脾土時,通過經絡傳導平衡臟腑功能。《醫宗金鑑》強調:「小兒臟腑嬌嫩,隨撥隨應」,推運路徑涵蓋手部五經(脾、肝、心、肺、腎經)皮部,可激發經氣循行。現代研究顯示,該區域分布豐富的神經末梢,與內臟存在反射性聯繫,符合腧穴遠治作用規律。

辨證要點 臨床須細察指下觸感,若推運時覺皮下滯澀,多屬脾虛夾痰濕;若皮膚弛緩欠溫,常見於命門火衰。傳統醫家主張配合天河水、推三關等手法,形成「水土既濟」的複式操作,以強化温補脾腎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