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運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運針,又稱行針,為針灸學中之重要技術,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醫者透過特定手法操縱針具,使之產生持續性刺激之治療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正強調運針過程中「得氣」與「行氣」之關鍵地位。

其操作核心在於調控針體之空間位移與力學變化,主要包含以下手法系統:

  1. 捻轉法
    源自《針經指南》「動法」之演變,以拇指與食指持針柄作前後迴旋運動。角度以180~360度為度,可分為:

    • 補法:順經脈走向捻轉(如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針尖朝下時大指向後)
    • 瀉法:逆經脈走向捻轉 現代研究顯示,捻轉頻率達60次/分鐘時,可顯著增強針感傳導。
  2. 提插法
    《金針賦》所謂「三才法」即對此之深化,針體沿縱軸方向上下運動:

    • 補法:重插輕提(插針時用力,提針時緩和)
    • 瀉法:重提輕插 深度以3-5mm為宜,過深易傷及經絡,過淺則難以引發「候氣」效應。

臨床運用需依辨證結果選用不同運針模式:

  • 持續運針法
    適用於急症實證,如厥證、劇痛等。《針灸大成》載:「如風吹雲,明乎若見蒼天」,描述持續運針至經氣通暢之現象。現代常用於中風急性期,以每秒1次頻率持續捻轉3分鐘。

  • 間歇運針法
    多用於虛證或慢性病調理,每5-10分鐘行針一次,總留針時間可達30分鐘以上。符合《黃帝內經》「靜以久留」之原則,尤適於氣血虛弱患者。

特殊技法如「蒼龜探穴」(先深後淺,分層探氣)、「青龍擺尾」(針尖定向搖動)等,皆屬運針手法之延伸應用。明代《針方六集》更發展出「飛經走氣」四法,通過運針引導經氣跨越關節傳導。

當代臨床為確保運針精準度,可選用電子針灸儀模擬手法參數,如:

  • 捻轉角度程式化控制(±270°)
  • 提插頻率調節(0.5-2Hz)
  • 力度反饋系統(10-50g壓力感測)

此技術發展體現傳統手法量學與現代科技之結合,然其根本仍遵循《標幽賦》「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的氣機變化判斷準則,展現中醫學「守神」「調氣」的核心治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