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暈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暈灸

暈灸乃病人在接受灸法治療時所出現之暈厥現象。此症之成因與體質虛弱、情志過度緊張、施灸時艾炷過大、壯數過多,或火力過於猛烈密切相關。中醫理論認為,灸法透過溫熱刺激經絡腧穴以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然若操作不當或受術者體質不耐,則可能導致氣機逆亂、清陽不升而發為暈灸。

病因病機

  1. 體質因素:患者素體氣血不足,經脈空虛,尤其常見於久病體弱、氣虛血虧之人。灸火之溫熱效應使氣血趨向體表,若中焦生化無力,清陽不能上榮頭目,則易致眩暈。
  2. 情志失調:患者過度緊張或恐懼,導致肝氣鬱滯,氣機升降失常,心神受擾而發為暈厥。
  3. 術式不當:施灸時艾炷過大、壯數累積過多,或選取穴位過於敏感(如百會、大椎等),使陽熱之氣驟然上衝,擾亂神明。

臨床表現

暈灸之症狀輕重有別,輕者可見頭暈目眩、胸悶心悸、面色蒼白、冷汗微出;重者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脈象沉細。其機理類同於暈針,均屬氣血一時性紊亂所致。

古籍論述

清代《神灸經綸》明確指出:「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此論強調神氣虛弱為暈灸之關鍵,並提出以冷敷灸處緩解症狀之法,蓋因冷物能抑其陽熱之性,使氣血漸歸平復。

處理原則

若遇暈灸,應立即停止施灸,助患者平臥,鬆解衣帶,並按壓人中、內關等穴以醒神開竅。傳統醫家亦主張以冷毛巾敷貼灸處,取其「熱者寒之」之意。待患者甦醒後,可予溫糖水或淡鹽水徐徐飲之,以助氣血回穩。

暈灸之防範,首在辨識患者體質,施灸前詳問病史,審其氣血盛衰;次則掌握灸量,循序漸進,尤以直接灸時需格外謹慎。醫者臨證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神色變化,以適時調整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