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暈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暈厥(中醫觀點)

暈厥在中醫學中被歸類為「厥證」之一,指因氣血逆亂、陰陽失調所致,突然頭暈目眩、意識模糊,甚則僕倒不省人事,伴隨四肢逆冷的病證。《古今醫案按·厥》有云:「今人所謂厥者,乃暈厥耳,亦兼手足逆冷,而其重在神昏若死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暈厥的發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氣血兩虛
    稟賦不足,或久病體弱,致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腦失所養,均可能導致驟然暈厥,多見面色蒼白、口唇無華、脈象細弱。
  2. 痰濁蒙蔽
    脾虛濕盛,痰濁內生,上蒙清竅,阻遏神明,發為暈厥。此類患者常見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
  3. 肝陽上亢
    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腎陰虧虛,肝陽偏亢,上擾清空,致突然暈僕,伴頭痛眩暈、面赤耳鳴、脈弦數。
  4. 寒凝氣滯
    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氣血凝滯,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故見手足逆冷、神昏仆倒,脈沉遲。
  5. 氣機逆亂
    因驚恐、暴怒等情志刺激,導致氣機驟然上逆,壅塞清竅,使人昏不知人,但通常能自行甦醒。

辨證分型

根據臨床表現,中醫將暈厥分為以下常見證型:

1. 氣虛暈厥

  • 主證:突發暈倒,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 舌脈:舌淡,脈沉弱
  • 治法:補氣回陽

2. 血虛暈厥

  • 主證:頭暈心悸,突然昏仆,醒後仍覺眩暈,唇甲色淡
  • 舌脈:舌淡白,脈細澀
  • 治法:養血益氣

3. 痰厥

  • 主證:暈厥時喉中痰鳴,胸悶嘔惡,呼吸急促
  • 舌脈:苔白膩,脈滑
  • 治法:化痰開竅

4. 暑厥

  • 主證:因暑熱所傷,突然昏倒,身熱面赤,甚則抽搐
  • 舌脈:舌紅苔黃,脈洪數
  • 治法:清暑開竅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暈厥首重辨明病因,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 急救處理:常用針灸或指壓人中、內關、百會等穴位以開竅醒神
  • 辨證調理:氣虛者宜用獨參湯或四君子湯;血虛者可用當歸補血湯;痰厥者以導痰湯為主;肝陽上亢者以鎮肝熄風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