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暈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暈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時方蘇為特徵的一種症狀;醒後無失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後遺症。
《內經》中的「薄厥」以及後世的「鬱冒」、「氣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酒厥」、「昏厥」、「昏暈」、「昏仆」等皆屬暈厥範疇。
暈厥與「神昏」不同,後者為持久而不易復蘇的神志昏亂。
暈厥與「眩暈」有別,眩暈是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定,甚則不能站立,但無神志不清。
癇證之昏仆,雖然移時逐漸蘇醒,但發則四肢抽搐,口眼相引,牙關緊急,口吐白沫,與暈厥不同,應與區分。
【常見證候】
氣虛暈厥:突然昏暈,面色白,氣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弱。
血虛暈厥:突然暈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呼吸緩慢,目陷無光,舌淡,脈細數無力。
血氣上逆暈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隻手握固,呼吸氣粗,面赤唇紫,舌紅或紫暗,脈沉弦。
陰虛肝旺暈厥:頭暈目眩,急躁易怒,眩仆不語,面紅目赤,四肢顫抖,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痰濁上蒙暈厥:突然暈仆,不知人事,喉有痰鳴,鼾聲如鋸,嘔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膩,脈弦滑。
暑邪中人暈厥:卒然昏倒,氣喘不語,身熱肢厥,冷汗不止,面色潮紅或蒼白,牙關緊或口開,舌紅而乾,脈洪數或虛數而大。
【鑒別分析】
氣虛暈厥與血虛暈厥:均為虛證,但一為氣虛,一為血虛。氣虛暈厥,每因元氣虧耗,致使陽氣消乏,宗氣下陷,脾氣不升,則突然昏仆;血虛暈厥,則由大崩大吐,或產後、外傷失血過多,以致氣隨血脫,神機不運。氣虛暈厥,多誘發於煩勞過度(勞則氣耗),或悲恐之時(悲則氣消,恐則氣下),;血虛暈厥,則多見於突然站立或坐起,或失血之後。氣屬陽,陽氣虛弱,失於溫煦,則四肢厥冷;不能衛外,則自汗出;宗氣下陷,則呼吸微弱,短氣不足以吸,或氣息將停,醒後語聲低怯;氣不帥血,血脈凝澀,則面唇青紫;故四肢厥逆,汗出粘冷,氣短息微,面唇青紫等症,是氣虛暈厥的主要表現。血屬陰,陰血不足,血不上承,則面色蒼白,唇淡無華,是血虛暈厥的主要見症。二者舌脈亦不相同。氣虛暈厥,脈沉弱或結代,甚則脈微欲絕,血虛暈厥,眽細如絲或細數無力,重則浮大中空。氣虛暈厥,治在補氣回陽,方用回陽救急湯;血虛暈厥,治當益氣歛陰,補養氣血,方用生眽散或悲則氣消加減。
血氣上逆暈厥與陰虛肝旺暈厥:肝為剛臟,主升主動。血氣上逆暈厥,每因惱怒傷肝,氣機逆亂,血隨氣升,並走於上,擾亂神明。《素問.生氣通天論》:"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陰虛肝旺暈厥,則由謀慮太過,憂鬱不決。暗耗肝陰,或腎陰素虧。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