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暈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暈痧為中醫痧證之一,主症為突發頭暈目眩、眼前昏黑,甚則神昏仆倒。《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載其病機乃「毒痧攻衝,敗壞臟腑」,屬急危之候。

病機探微
此證多因內傷飲食積滯,外感暑熱穢濁,毒血與痰食搏結於胸膈心腹,致經絡壅塞,氣血逆亂。其「毒血」之說,與中醫「離經之血為瘀」理論相通,當涉及微絡瘀阻、清竅失養之病理。

辨證要點

  1. 毒血衝心:面脣青紫、胸悶刺痛,脈象沉澀
  2. 痰食結聚:脘腹硬滿、嘔惡痰涎,舌苔厚膩
  3. 暑穰鬱遏:身熱無汗,肢體酸重,脈濡數

論治層次
首當急開閉結,傳統分三法:

  • 消散法:針對食積氣滯,可取保和丸加減,重用山楂、神麴
  • 疏通法:瘀阻甚者,配以桃仁、蘇木行血通絡
  • 透泄法:暑穢內閉,選用芳香化濁藥如藿香、佩蘭

刺絡瀉痧
待神識稍蘇,速驗「痧筋」(體表浮絡瘀血處),以鋒針速刺,令惡血盡出。此術合《黃帝內經》「菀陳則除之」之旨,乃瀉實通陽之捷法。

暈痧與現代醫學之「熱射病」「急性胃腸炎」部分表現相類,然中醫尤重氣血逆亂之整體病機,臨證需細辨痰、瘀、暑、食何者為先。歷代痧症專著如《痧脹玉衡》更載有「悶痧」「絞腸痧」等變證,宜互參詳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