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打燈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打燈火
打燈火,又稱燈火灸,為中醫傳統灸療法之一,屬外治法範疇。其法以燈心草蘸取植物油,點燃後迅速灼灸特定穴位或患處,通過熱力與經絡刺激以達治療目的。此法源遠流長,最早見於民間療方,後納入中醫體系,尤擅長於急症與小兒疾患。
操作原理
燈火灸結合「灸」與「灼」的特性,利用火熱之性溫通經脈、驅散寒邪,並藉瞬間刺激激發經氣。中醫理論認為,火性炎上,能升發陽氣,而燈心草性味甘淡微寒,可引火下行,二者相輔,調和陰陽。其熱力雖短暫,但穿透力強,可直達病所,適用於風寒濕痹、癰疽初起,或小兒驚風、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等實熱證。
常用穴位與適應症
- 百會穴:用於小兒驚厥、頭暈目眩,可升提陽氣、醒腦開竅。
- 角孫穴:主治痄腮,以燈火灸雙側角孫穴,可清泄少陽鬱火。
- 阿是穴(痛點):針對局部腫痛或風寒濕痹,直接灸灼以散瘀通絡。
- 臍周穴位(如神闕):用於小兒腹瀉或寒性腹痛,溫中散寒。
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提及「火郁發之」,燈火灸正合此理,以火熱之性開泄腠理、發散邪氣。明代《本草綱目》亦載燈心草「降心火,通氣止血」,佐證其藥性與灸法結合之效。此外,此法符合「菀陳則除之」的治則,對於氣血瘀滯或熱毒壅結之證,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燈火灸雖為簡便之法,然其運用須基於中醫辨證,針對病機選穴施治,方能發揮溫通、瀉熱、解表等不同功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