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暈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暈針乃針刺治療過程中,患者因針刺刺激而突發暈厥之現象。此症首載於《針灸大全·金針賦》:「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揭示其病機核心在於患者元神不足,氣機逆亂。
從證候演變觀之,初起常見頭目眩暈如坐舟車,繼則噁心欲嘔、心悸怔忡;發展至重證則見面色恍白如蠟,額出粘膩冷汗,四肢厥冷如冰。脈象初現細弱,甚者可見沉微欲絕之危候。《鍼灸甲乙經》稱此為「刺中樞而厥」,認為乃經氣驟亂,清陽不升所致。
其病機可從三焦論析:上焦心肺受擾,宗氣渙散則胸悶氣短;中焦脾胃失運,升降乖戾故噁心嘔吐;下焦肝腎不固,相火離位乃見肢冷脈微。明代醫家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特別指出:「凡暈針者,必其人大虛,或鍼下過感使然。」
誘發因素除患者本虛外,《黃帝內經》所言「五奪」之體(即血奪、汗奪、精奪、液奪、氣奪者)尤易發作。外因涉及針具粗鈍如九鋒針誤用,或刺法失當致經氣暴泄。清代《醫宗金鑒》強調:「行針貴知補瀉,不知而反為害。」尤其龍虎交戰等手法運用失宜時,易致衛氣驟亂而發暈針。
古籍記載解救法門頗具深意:《靈樞·九針十二原》主張「上守神」之治,宜速引火歸原。具體可灸百會以提挈清陽,刺內關調和心氣,配合人中穴開竅醒神。元代《衛生寶鑑》另載「以艾炙臍下三寸」,取關元穴溫培根本,使浮越之陽得返宅窟。
辨證分型有虛實之別:實者多因肝陽暴亢,針刺後氣血上逆,症見暈僕而面赤;虛者常見心脾兩虧,針後清陽下陷,多伴汗出如珠。治則當宗「虛則補之,陷則舉之」,《難經》所謂「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者,可取命門穴以振奮陽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