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慍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慍怒

在中醫學理論中,慍怒泛指因情緒不暢而引發的惱怒狀態,屬於情志失調的一種表現。《靈樞·通天》提到:「見人有榮,乃反慍怒。」意指見到他人成就時,非但不感欣喜,反而心生鬱悶與憤怒。此種情緒反應與肝氣運行密切相關,蓋因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

中醫理論中的慍怒與臟腑關係

  1. 肝氣鬱結
    中醫認為,肝主情志,慍怒多由肝失疏泄所致。長期情緒壓抑或突然受到刺激,易導致肝氣鬱滯,進而化火,形成「肝鬱化火」之證,表現為易怒、煩躁、胸脅脹痛等。
  2. 氣機逆亂
    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逆。」過度慍怒可使肝氣上沖,影響心肺功能,甚至引發頭暈目赤、面紅耳赤等症狀。
  3. 與其他情志的交互影響
    慍怒常與「憂思」互為因果,思慮過度會損傷脾胃,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進一步加重肝鬱,形成惡性循環。

慍怒的病理表現

  • 輕證:胸悶嘆息、情緒低落、脅肋隱痛。
  • 重證:急躁易怒、口苦咽乾、頭痛眩暈,甚則嘔血或昏厥(如《黃帝內經》所述「大怒則形氣絕」)。

相關文獻記載

除《靈樞》外,《丹溪心法》亦提及:「氣有餘便是火。」指出肝鬱化火後,慍怒可能衍生為實熱證候。而清代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進一步闡明鬱怒對血瘀體質的影響,強調「鬱怒傷肝,久必瘀阻」。

慍怒雖屬情志範疇,然其病機深涉氣血陰陽,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具體體質與兼症,方得精準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