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慍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慍慍
釋義與中醫內涵
「慍慍」一詞於《黃帝內經》中兩見,其義可分為二:
- 情感鬱結,氣機不暢
見於《素問·玉機真臟論》,描述肺氣過盛時,患者除出現「逆氣而背痛」之症,更伴隨「慍慍然」的心理狀態。此處「慍慍」指情志鬱悶不舒,氣機升降受阻所致。中醫認為,情志與臟腑密切相關,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壅滯,可影響肝之疏泄,形成「木火刑金」或「氣鬱化火」之病理,進而加重鬱滯感。此狀態與現代所述「憂鬱傾向」或「肝氣鬱結」初期表現相似,然中醫更強調其與臟腑氣化功能之關聯。 - 通「蘊」,指病邪蘊積
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言「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此處「慍慍」為「蘊蓄」之意,指病邪潛伏體內,隱而未發,或病情看似緩解,實則邪氣暗聚,伺機而動。此概念與溫病學中「伏邪」理論相通,如《溫熱論》所述「邪留未盡,必復發熱」,強調正邪交爭的動態過程。
理論延伸
- 與「鬱證」的關聯:後世醫家如朱丹溪論「六鬱」(氣、血、痰、火、濕、食鬱),其「氣鬱」初期表現或可見「慍慍然」之情志不遂,若久鬱不疏,可進一步化熱生痰,轉為實證。
- 與「伏邪」的比較:唐代王冰註解《至真要大論》時,以「慍慍」為「蘊積」,側重邪氣潛藏之勢,此與張仲景《傷寒論》「宿疾」或吳鞠通《溫病條辨》「伏暑」等說法互為呼應,體現中醫對疾病隱蔽性的觀察。
古籍考據
《靈樞·百病始生》雖未直言「慍慍」,但論及「憂思傷心」「忿怒傷肝」,可視為對情志致病機制的補充;而《難經·五十六難》述「五臟積病」,亦隱含「慍慍」作為病勢積聚的潛在表現。
現代理解
從中醫形神一體觀出發,「慍慍」不僅是情緒描述,更是氣血失和的徵兆。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四診,區分其為單純情志因素(如肝鬱氣滯),或夾雜病理產物(如痰瘀互結),方能對證施治。
(全文聚焦經典原文與理論闡釋,未涉現代醫學對照或臨床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