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熨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熨目

熨目為中醫推拿術語,又稱拭目、摩目、摩眼、揉眼,是一種自我保健的推拿手法。其法以兩手掌相互搓熱後輕熨於雙目之上,並施以溫和拭摩,具有調和氣血、溫經通絡、明目退翳之效。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目為肝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樞·大惑論》曰:「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肝藏血,主疏泄,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視物清明。若肝血虛寒,或氣血凝滯,則可致目昏多淚、視物不清。

《聖濟總錄》卷一零三載:「氣血得溫利則宣流,得寒則凝泣。肝藏血,上注於目。若肝經虛寒,則目多昏暗淚出之候。古方用溫熨之法,蓋欲發散血氣,使之宣流爾。」熨目之法通過溫熱刺激,促進眼部氣血運行,使寒凝得散,血脈通利,從而改善視力模糊、目澀流淚等不適。

操作方法

  1. 搓熱雙掌:先將兩手相合,快速搓動至掌心溫熱。
  2. 輕熨雙目:閉目,將溫熱的掌心輕輕覆蓋於雙眼之上,以熱力溫熨眼球,停留片刻。
  3. 拭摩眼周:待熱力稍減,以掌心或指腹沿眼眶輕輕環形摩動,順序可由內眥至外眥,再上至眉骨,下至眶下緣。
  4. 反覆施行:每次熨摩約10-20次,或以自覺舒適為度。

功效與應用

  1. 溫通經絡:熱熨可促進眼周氣血流通,適於因風寒、疲勞所致的眼目不爽。
  2. 養血明目:通過刺激肝經與眼周穴位(如睛明、攢竹、絲竹空等),間接調養肝血,改善視物昏花。
  3. 緩解疲勞:對用眼過度、久視傷血導致的目乾、澀痛有舒緩之效。

相關文獻記載

除《聖濟總錄》外,《諸病源候論》亦提及「以手摩目」,認為此法能除風目暗;清代《勿藥元詮》則載「搓手熨目」,列為養目要法。古法養生中,常將熨目與運睛(轉動眼球)結合,以增強明目效果。

此類外治法體現中醫「溫通」與「內外相應」的治療原則,藉由體表刺激調和內在臟腑,達到防治眼疾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