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熨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熨引
概念溯源
熨引,乃中國傳統醫學中獨具特色的兩種外治療法合稱,由「熱熨」與「導引」兩種治療技術複合而成。此術語最早見載於《黃帝內經·素問·氣血形態》篇:「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顯示其作為筋病治療要法的歷史地位。
東漢醫家張仲景於《金匱要略》中進一步闡述:「導引吐納,針灸膏摩」之治療體系,其中「膏摩」實與熨引之法相通。唐代王冰注解《內經》時指出:「熨謂藥熨,引謂導引」,首次明確將二者並列詮釋。
熱熨詳解
熱熨法屬中醫溫熨療法範疇,乃藉溫熱之力配合藥物作用以疏通經絡之術。具體操作時,醫者將特定中藥材加熱後,或裹以布帛,或盛於特製器具,在患者體表特定部位往返熨敷。
主要分類
- 藥材熱熨:常用艾葉、川烏、草烏等溫經藥物,或食鹽、薑片等生活物品,經炒製後布包熨敷
- 器具熱熨:包括陶瓷熨罐、銅熨斗等傳統工具,現代亦有用電熱裝置者
- 介質差異:分為乾熱熨(如鹽熨)與濕熱熨(如藥汁浸布熨)兩大類
治療機理
根據《黃帝內經》「溫則消而去之」理論,熱熨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 熱力滲透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藥性經皮吸收發揮經絡歸經作用
- 鬆解筋脈拘急,改善「筋之病」
- 激發陽氣以祛除寒濕邪氣
導引闡微
導引在古代醫籍中亦稱「道引」,是融合呼吸調息與肢體運動的治療方法。《莊子·刻意》有言:「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也。」
技術要點
- 形體導引:模仿禽獸姿態的仿生運動,如華佗五禽戲
- 呼吸導引:配合特殊呼吸方式的吐納術
- 意念導引:結合意守、存想的心理調控技術
- 按摩導引:自摩自捏的自我按摩手法
治療原理
遵循《內經》「搖筋骨、動肢節」之法,導引透過:
- 活動關節以利機關之氣血
- 調息運氣而和榮衛
- 形神共養達到「筋柔骨正」狀態
- 促進經脈氣血如環無端地運行
熨引協同效應
熨引二法並用時產生獨特治療效應:「熨」從外溫通,「引」自內調動,形成內外相合的治療格局。元代醫家滑伯仁於《十四經發揮》中指出:「熨者以藥氣相達,引者以氣血流注」,正說明二者相輔相成之妙。
臨床應用多先施熱熨鬆解外候,繼導引活動以鞏固療效,如此則外熨內引,使「經脈流通,榮衛和暢」(《聖濟總錄》)。對於筋脈拘攣、關節不利諸證,尤其能顯協同增效之功。
臨床應用特點
熨引療法在中醫傷科與內科均有廣泛應用,尤擅長治療:
- 經筋系統病症:如筋結、筋攣、筋痿諸證
- 痹證類疾患:包括風寒濕痹、勞損痹痛等
- 氣血瘀滯證:表現為局部腫痛、活動受限者
- 某些內科雜病:如寒性腹痛、痰飲停聚等
明·李梴《醫學入門》載:「熨法能溫行氣血,引法可活動經絡」,提示其適應症多與氣血運行失常、經絡不通相關。清代吳師機於《理瀹駢文》中更強調:「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熨引之法實為內病外治的典型代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