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瘄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瘄門穴,又稱啞門,為督脈重要腧穴之一。其名「瘄門」與「啞門」互通,古文獻中多見異名並存。「瘄」字古義與氣機閉阻相關,而「啞」則暗喻此穴與言語機能之聯動,反映傳統中醫對穴位功能之形象化命名思維。
定位與解剖
瘄門穴位於後正中線,入髮際半寸處(約當現代解剖學之枕外隆凸直下,第二頸椎棘突上緣凹陷)。其深層結構布有項韌帶、棘間韌帶,並鄰近延髓下端,故針刺操作需極精準。局部有枕動脈分支及第三枕神經分佈,氣血運行與督脈陽氣之升發密切相關。
經脈歸屬與特性
屬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瘄門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針灸甲乙經》載其「入繫舌本」,與舌咽功能相連。此穴具通竅醒腦、疏風散邪之效,傳統應用於:
- 神志病證:如癲狂、癇證,藉督脈上行之氣調和腦腑。
- 言語障礙:治舌強不語、暴喑,因其脈氣直貫舌根。
- 頭項疾患:頭痛、項強,可疏解風邪壅滯。
古典文獻考據
《素問·氣穴論》僅簡記「瘄門一穴」,後世醫籍如《針灸甲乙經》詳述其「在項後髮際宛宛中」,並增補主治「項強不可俯仰」。《醫宗金鑑》進一步強調其「療風府風痰」之功,反映明清醫家對其祛風化痰應用之擴展。
針法與禁忌
古代針法強調「刺入四分,不可深」,因其毗鄰延髓,故現代臨床多採淺刺或斜刺,禁用大幅度提插捻轉。艾灸此穴歷代爭議較大,或與其近腦戶而懼火熱上擾清竅有關。
與啞門穴名辨析
「瘄門」與「啞門」實為一穴二名,然「瘄」字較罕用,後世多稱「啞門」。《十四經發揮》以「啞」喻其治喑之能,而「瘄」或為古方言轉寫,二者功能記載完全一致,無實質區別。
此穴體現中醫「穴名即主治」的理論特色,透過名稱、定位與功能的結合,彰顯經絡學說中「氣機升降」與「形神一體」的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