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瘄後便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瘄後便膿
病證名,屬麻疹後續病證之一,指小兒麻疹消退後出現大便夾雜膿血的症候。此病多因麻疹邪毒未盡,內陷腸道,與氣血搏結,化熱傷絡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疹為外感時疫癘氣,本屬「陽毒」,其邪熱熾盛,若治療不當或患兒正氣不足,邪毒可內陷陽明腸道。熱毒鬱滯大腸,灼傷血絡,則見便下膿血;若兼濕熱壅滯,則膿血黏濁,裏急後重。此證雖見泄瀉,然切忌妄用止澀,恐留邪生變,反致熱毒愈熾。
治療原則
《瘄略》強調「升發升提」為要,即使患兒脾胃虛弱、元氣未復,亦不可驟用參耆類溫補,以免助熱斂邪。治法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主,佐以輕清透邪之品,使內陷熱毒外透,腸道氣血調和,則膿血自止。
代表方藥
-
葛根黃連黃芩湯
- 組成:葛根、黃連、黃芩、甘草。
- 方義:葛根升陽解肌,透發內陷之邪;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專瀉腸道熱毒;甘草調和諸藥。此方適用於熱毒下痢,大便臭穢、肛門灼熱者。
-
加減法
- 若腹痛明顯,可加白芍、木香以緩急止痛。
- 膿血多者,加當歸、地榆以涼血和血。
- 兼陰傷口渴,可佐烏梅、天花粉生津止渴。
相關鑑別
需與「痢疾」「腸風下血」區別:
- 痢疾:多因飲食不潔,濕熱積滯,症見腹痛裏急後重,不分麻疹後期。
- 腸風下血:多因風熱客於腸絡,見便血鮮紅,無麻疹病史。
中醫理論依據
此證體現中醫「肺與大腸相表裏」之論。麻疹邪毒先犯肺衛,後傳腸道,治腸需兼顧宣肺透邪,故用葛根等「提邪出表」之品。此外,熱毒迫血妄行,屬「血分證」範疇,治法當遵葉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