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達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達邪

在中醫學中,「達邪」一詞具有治法與病機雙重涵義,既指治療手段,亦涉及病理變化的轉歸。

治法層面:透達表邪

「達邪」作為治法,主要指運用辛散透表之藥,使外感邪氣從肌表透發而出,適用於外感病初期,邪氣尚在衛分或表證階段。此治法與「解表」相通,但更強調「透達」的動態過程,常用藥物如麻黃、桂枝、薄荷、防風等,其性辛散,能開泄腠理,促使邪氣外透。若表邪兼有鬱熱,則可配伍銀花、連翹等清透之品,如銀翹散即體現此理。

病機層面:里邪外達

在病理機轉上,「達邪」指內蘊之邪氣透過治療或正氣抗邪,由里出表的過程。例如:

  • 溫病領域:邪伏膜原或營分時,經清熱透絡(如青蒿鱉甲湯),使邪氣轉出氣分而解。
  • 傷寒六經傳變:少陽病邪藉柴胡劑(如小柴胡湯)樞轉外出,呈現「戰汗」或「熱退脈靜」之象,即為里邪達表的表現。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透邪:專指邪氣深伏時,以輕清宣透之藥(如淡豆豉、蟬蛻)引邪外透,範圍多限於溫病;「達邪」則廣義涵蓋表里層次。
  • 解表:偏重解除表證,而「達邪」更強調邪氣透出的路徑與方向性。

經典理論依據

《傷寒論》中「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即寓達邪之意;葉天士《外感溫熱篇》亦云:「入營猶可透熱轉氣」,點明邪氣外達的治療樞機。

此概念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核心思想,無論汗、吐、下諸法,均需順應邪氣外達之勢,方能祛病而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