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證呃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證呃逆

病證名,指呃逆之屬實熱證者。首見於《類證活人書·問咳逆》,後世醫家如《雜病源流犀燭·呃逆源流》進一步闡述:「呃逆陽症,發熱口苦,胸滿脈數。」其病因多由熱邪內蘊、胃火上逆,或肝鬱化火犯胃,導致胃氣上衝,引發呃聲頻響、聲高短促之症。

病機與辨證要點

  1. 實熱內蘊:陽證呃逆多因外感熱邪傳裏,或飲食辛辣燥熱,積滯化火,灼傷胃津,胃失和降,氣逆作呃。
  2. 肝火犯胃:情志不遂,肝氣鬱久化火,橫逆犯胃,胃氣上衝而呃逆,常伴胸脅脹滿、煩躁易怒。
  3. 辨證特徵
    • 主症:呃聲洪亮有力,頻作不止。
    • 兼症:發熱、口苦、口渴喜冷飲、胸悶脘痞、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 舌脈:舌質紅,苔黃燥;脈象滑數或弦數。

治法與方藥

清熱降逆為原則,根據病機輕重選方:

  1.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 組成:橘皮、竹茹、大棗、生薑、甘草、人參。
    • 應用:治胃熱呃逆兼氣陰兩虛者,症見虛煩嘔噦、舌紅少苔。竹茹清胃熱,橘皮理氣降逆,佐參棗補虛安中。
  2. 小柴胡湯加減(《傷寒論》):
    • 加味:原方(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等)加橘皮、竹茹。
    • 應用:適於少陽鬱熱犯胃,伴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者。黃芩清肝膽火,半夏和胃降逆,橘皮、竹茹增強止呃之效。
  3. 其他變證用藥
    • 若熱盛便結,可加大黃、枳實通腑泄熱(如承氣類方);
    • 痰熱互結者,加黃連、瓜蔞(黃連溫膽湯加減)。

鑑別診斷

  • 陰證呃逆:呃聲低弱、斷續,屬虛寒證,多用丁香柿蒂湯溫中止呃。
  • 氣鬱呃逆:因情志誘發,呃逆連聲,胸悶太息,治宜疏肝解鬱(如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湯)。

文獻連結:陽證呃逆與「咳逆」、「呃逆」相關,但咳逆偏重氣逆咳喘,呃逆專指胃氣上衝之喉間有声。詳參《醫宗金鑒·雜病心法》對胃火呃逆之論述。

(按: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辨證理論整理,未涉及現代醫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