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證發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證發斑

陽證發斑為中醫病證名,指屬於實熱性質的皮膚斑疹病變。此證首見於元代《此事難知》,又稱陽斑。其病機主要涉及陽熱熾盛,透發肌表,為外感熱病過程中的常見證候。

病因病機: 《陰證略例》指出,陽證發斑可分四類:

  1. 傷寒發斑:多因寒邪化熱入裡,熱燔血分所致
  2. 時氣發斑:感受時行疫毒,熱毒迫血外溢
  3. 熱病發斑:裡熱熾盛,燔灼營血
  4. 溫毒發斑:溫熱毒邪壅盛,燔灼營血肌膚

診斷特徵:

  • 斑疹形狀:斑斑如錦紋(清晰明顯的紅色斑塊)
  • 分布部位:面部、胸背或四肢末端多見
  • 色澤變化: ‧ 紅赤鮮明:胃熱熾盛 ‧ 紫黑暗沉:胃府熱極成毒(《內經》所謂"熱極則腐")
  • 兼見證候:高熱煩渴、舌絳苔黃、脈洪數等陽明熱盛之象

病理演變: 斑疹色澤變化可反映病情輕重:

  • 鮮紅→暗紅→紫黑,顯示熱毒逐漸深重
  • 胃爛(胃陰大傷)為危重徵兆,提示熱毒已傷及臟腑根本

經典治法:

  1. 清熱涼血法:
  • 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治熱入血分,斑色紫黑
  • 化斑湯(《溫病條辨》):治氣營兩燔之斑疹
  1. 瀉火解毒法:
  • 瀉心湯(《金匱要略》):治心胃火熾迫血外溢
  •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治陽明腑實熱結發斑
  1. 氣血兩清法:
  • 白虎湯(《傷寒論》)合涼血藥:治胃熱熾盛兼血分有熱

歷代醫家發揮:

  • 明代《景岳全書》強調"斑屬三焦無根之火"
  • 清代《醫宗金鑒》提出"斑為陽明熱毒"
  • 溫病學派(如葉天士)主張"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治斑原則

鑑別要點: 需與陰證發斑相區別:

  • 陽斑:色鮮紅、身熱、脈數、口渴
  • 陰斑:色淡紅、身涼、脈微、口不渴

此證反映了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診斷思想,通過外在斑疹變化可判斷內在氣血盛衰與熱毒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