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證似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證似陰,又稱「真熱假寒證」,乃中醫辨證中之特殊病理現象,屬實熱內盛而外現寒象之證候。此概念最早見於《景岳全書·傳忠錄》,張景岳明言:「陰症似陽,陽症似陰」為寒熱真假之辨證關鍵,後世醫家如《醫宗必讀》、《萬病回春》等皆對此有深入闡發。

病理機轉方面,本證源於「陽極似陰」之陰陽格拒狀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重陽必陰」即此理。當陽熱之邪壅盛於內,陽氣被郁不能外達,反見四肢厥冷、脈沉遲等陰寒假象,實屬「陽盛隔陰」之病機。李中梓於《醫宗必讀》特別指出:「陽盛發厥時,口鼻無氣、手足逆冷,狀類陰證」,正說明熱極生厥之特點。

臨床表現具矛盾性:外症可見身寒肢厥、蜷臥靜默、腹痛嘩吐、泄瀉脈沉等陰寒之象;然細察必有「真熱」徵兆,如《萬病回春》描述之「不欲衣被、便閉澀赤、煩悶口渴、指甲時溫」等。關鍵在脈象雖沉遲細微,但重按必顯滑數有力,此即「脈症不符」的辨證要點,與陰證之脈微欲絕有本質區別。

本證須與「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證相鑒別。兩者雖同屬陰陽格拒,但陽證似陰本質為實熱內閉,常見於陽明腑實證或暑厥等熱病極期;而陰盛格陽乃真陽外越,多見於少陰病危候。吳又可《溫疫論》強調「陽厥手足冷而胸腹灼熱」,正揭示熱深厥深之特徵。

治療當遵「熱因熱用」反治法原則,以清泄裏熱為主。依病位深淺可選:陽明腑實者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熱郁胸膈者以涼膈散清泄郁火;熱入營血者宜清瘟敗毒飲涼血解毒。用藥切忌辛溫助火,恐犯「抱薪救火」之戒。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載多例「熱厥」治驗,均以犀角、羚羊角等涼血開竅取效,足資臨床參考。

此證涉及「大熱有寒象」之辨證難點,歷代醫家尤重「獨處藏奸」之診法。張景岳提出「假寒之象必露熱證」,《醫貫》更明言「口渴溲赤為陽證鐵據」。現代中醫研究發現,此類患者雖肢冷但胸腹灼熱、舌質紅絳等內熱徵象,可作為與真寒證鑑別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