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中伏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中伏陰論

陽中伏陰者,乃中醫脈診術語,專指脈象中陰陽相乘相伏之特殊表現。此概念首見於《難經·二十難》,經後世醫家闡發,成為辨識陰陽錯雜證候之重要指徵。

脈理溯源

依《難經》原文所載,此脈特徵在於尺部(腎脈所候)本當顯現浮滑而長之陽脈,然切診時卻時夾沈澀而短之陰脈。唐代楊玄操註解甚明:「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沈澀而短」,正所謂陽中藏陰、陰陽相盪之象。此種脈象非單純陽脈,亦非純陰,實乃陰陽二氣相互搏結之徵兆。

機理探微

從氣化理論分析,陽中伏陰揭示人體氣機升降失常之態:

  1. 陽浮於外:浮滑而長之脈示陽氣外越,多因相火亢盛或陰不制陽
  2. 陰伏於內:沈澀短促之脈示真陰郁滯,常緣痰瘀互結或寒濕內著
  3. 陰陽相搏:二者交替出現,反映正邪交爭、陰陽格拒之病機

《傷寒論》雖未直言此脈名,然其描述「脈浮而遲」「陽脈澀陰脈弦」等,實與此理相通。明代李中梓《診家正眼》進一步指出:「陽脈中忽見陰象,如暑月霾雲,陽氣被郁」,形象描繪此脈形成之機轉。

臨床辨識要點

  1. 部位特性:主現於尺部,因尺候腎與命門,為水火之宅
  2. 動態變化:須觀察脈勢往來,注意陽脈中「忽然一沈」之陰象
  3. 兼脈辨析
    • 浮滑中見沈澀:多主痰熱互結
    • 長脈中夾短促:常示氣滯血瘀
  4. 脈形特徵:如《脈經》所言「如輕刀刮竹」,陽中有陰滯之感

辨證意義

此脈象多現於下列證候:

  • 上熱下寒證:陽浮於上而陰凝於下
  • 寒包火證:外見陽熱而內伏陰寒
  • 痰瘀互結證:陽氣被郁而陰濁內阻
  • 厥陰病證:陰陽進退失常之厥熱往來

元代滑伯仁《診家樞要》特別指出:「此脈得之於久病者,多陰陽兩傷;見於新病者,常邪正相爭。」臨床須結合四診,細審其標本。

典籍佐證

除《難經》外,《瀕湖脈學》論滑脈時提及「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畜血,女脈調時定有胎」,其中「滑中帶澀」即暗合陽中伏陰之象。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更明確指出:「陽脈中陰脈見者,如暑月涼風,非真陰寒,乃陽郁未伸耳」,深化對此脈機理的認識。

此脈象之辨識,非僅在於指下感受,更需領會陰陽消長之理。醫者當於動靜之間體察氣血之微妙變化,方能準確把握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