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中隱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中隱陰

概論
「陽中隱陰」為金代針灸大家竇漢卿所著《金針賦》中記載之複式針刺手法,屬「先補後瀉」之經典技法。其操作分層次施術,先於淺層行補法以助陽氣,後深入瀉法以調陰血,體現中醫「調和陰陽」「補瀉兼施」之治療思想,尤適用於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之證候。

操作技術

  1. 進針分層

    • 首階段(陽部):針刺深度約0.5寸(同身寸),屬淺層,對應衛分、陽經氣機。
    • 次階段(陰部):續進針至1寸左右,達深層,影響營血、陰經氣化。
  2. 補瀉手法

    • 淺層補陽:行「緊按慢提」九次。按針時力道沉實迅疾(緊按),提針時輕緩從容(慢提),配合呼吸補法以溫通陽氣,患者局部當現溫暖感。
    • 深層瀉陰:轉「慢按緊提」六次。按針力道轉為柔緩滲透(慢按),提針時迅捷輕揚(緊提),導引陰分之鬱熱外出。
  3. 度數配比
    補瀉比例依「九六數」為基,補法用陽數九(老陽之數),瀉法取陰數六(老陰之數),暗合《易經》陰陽象數之理。

作用機理

  • 陰陽互濟:通過分層施術,先激發陽氣以散外寒,後疏泄陰分以清內熱,使陰平陽秘。
  • 虛實並調:補法固其本虛(如脾陽不足),瀉法祛其標實(如痰濕蘊結),適合「本虛標實」之證。
  • 氣血同調:淺層補法振奮經氣,深層瀉法疏通血絡,符合「氣為血帥」之理論。

臨床應用

  • 適應症候:凡見「先寒後熱」「外寒內熱」或「上熱下寒」者,如風寒外束兼見鬱熱煩躁、脾胃虛寒夾雜濕滯腹痛等。
  • 經典配伍:常配合灸法(如溫針灸)增強補陽之效,或結合透刺法(如陽陵泉透陰陵泉)強化陰陽調和。

理論延伸
此法與《內經》「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理念一脈相承,後世《針灸大成》進一步發展為「補瀉相須」之術。操作時需注重「得氣為度」,若淺層未現熱感,可增加提插次數或配合捻轉催氣,體現「氣至而有效」的針道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