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中之太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中之太陽

「陽中之太陽」一詞,源自中醫學典籍《靈樞》,其涵義可分為二:一指臟腑之心的特性,二指經絡系統中的手三陽經。此概念緊密結合陰陽學說,體現中醫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獨特認識。

一、臟腑範疇:心為陽中之太陽

《靈樞·九針十二原》明確提出:「陽中之太陽,心也。」此處將心歸類於「陽中之陽」,反映其五行屬火、主血脈、藏神的生理特性:

  1. 陰陽屬性:五臟之中,心肺屬陽,而心又為「陽中之陽」,如同自然界太陽的極陽性質,主導全身陽氣的溫煦與推動。
  2. 生理功能
    • 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循行,其陽熱特性維持血溫與脈道通暢。
    • 藏心神:心陽煥發精神意識,《素問》稱「心者,君主之官」,統領五臟六腑。
  3. 病理表現:心陽過亢可見面赤、煩躁、舌瘡;心陽不足則現心悸、畏寒、面色蒼白。

二、經絡範疇:手三陽經為陽中之太陽

《靈樞·陰陽系日月》指出:「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此處專論經絡陰陽屬性:

  1. 經絡劃分
    • 手三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行於上肢外側,屬陽經。
    • 其「太陽」之名,強調其陽氣強盛程度高於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等),因手經「從陽而行於上」,接近天部陽氣。
  2. 功能特點
    • 手太陽小腸經主液所生病,與心相表裡,參與水穀精微的分清別濁。
    • 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所生病,傳導糟粕,其陽氣助肺氣肅降。
    • 手少陽三焦經主氣所生病,通調水道與氣機升降。

理論延伸與關聯

  • 天人相應思想:心與太陽同屬至高之陽,如《黃帝內經》以「心為陽中之太陽」比擬人體與自然界的陰陽對應。
  • 六經分類對照:傷寒論六經中,太陽主表,與手太陽經的防禦功能呼應,體現經絡與外邪傳變的關聯。
  • 五行相生關係:心火(太陽)生脾土,臨床可見「益火補土」治法,即溫心陽以健運脾土。

此概念不僅是臟象與經絡理論的基礎分類,更貫穿於中醫診斷與治療原則,如溫通心陽用桂枝甘草湯,或取手太陽經後溪穴治肩背痛,皆體現「陽中之太陽」的臨床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