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抑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抑法
抑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與按法同屬按壓類手法,指以手部或特定部位施加垂直向下的壓力於體表,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效。其名源自古籍記載,如《肘後備急方》提及「以手摩將、抑按」緩解疼痛;《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更明確定義:「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說明其操作核心為「下抑之力」。
操作特點
- 力度控制:抑法講究「由輕漸重」,初施力時需柔和滲透,後依患者耐受度逐步加深,以得氣(局部酸脹感)為度,避免蠻力。
- 施術部位:多運用拇指指腹、掌根或肘尖,針對穴位或肌肉結節處(如阿是穴)進行定點按壓。
- 時間與節奏:單次按壓持續數秒至數十秒,可配合輕微顫動或間歇性加壓,以增強刺激效果。
中醫理論基礎
抑法通過外力直接作用於經絡腧穴,能引氣下行、散瘀滯。其機理包括:
- 通調氣機:按壓陽明經穴位(如合谷、足三里)可降胃氣,緩解嘔逆;按壓太衝穴則疏肝瀉火。
- 鬆解筋結:針對「經筋病」所致的局部僵硬,抑法能鬆解黏連,改善氣血濡養。
- 鎮痛作用: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抑壓患處可激發人體止痛物質(如內啡肽)釋放,符合「以痛治痛」原則。
古今應用差異
- 古籍記載:早期抑法多用於急症,如葛洪所述緩解卒心痛;清代後期則擴展至骨傷科,用於整復後固定或消腫。
- 現代發展:當代推拿結合解剖學,抑法常與揉法、撥法並用,處理軟組織損傷(如頸肩勞損),並細分為「指抑」「肘抑」等變式。
關聯手法辨析
抑法與按法本質相通,但部分學派認為抑法力度較重、作用更深,且強調「抑止」之意,如抑制亢奮之氣;按法則範圍更廣,涵蓋輕按至重按。另與點法相比,抑法接觸面積較大,刺激更為沉穩。
此手法體現中醫「剛柔相濟」的特色,臨床須辨證施用,如實證用抑宜剛勁,虛證則需配合補益手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