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抑者散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抑者散之

「抑者散之」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屬「十劑」中「宣可去壅」之範疇。其核心在於針對氣機鬱滯、氣血壅塞或邪聚不散之病證,運用行氣、解鬱、散結、疏導等法,使鬱遏之氣得以宣通,凝聚之邪得以消散。

理論依據

《內經》提出「結者散之」「逸者行之」等治則,與「抑者散之」相互呼應,均強調疏通調達之效。中醫認為,人體氣血貴在流通,若因情志失調、外邪侵擾或臟腑功能失和,導致氣滯、血瘀、痰凝、濕阻等病理產物鬱積,則需以「散」法解其壅滯。例如:

  • 氣滯證:肝郁氣結見胸脅脹滿,以柴胡疏肝散「散」其鬱結。
  • 血瘀證:癥瘕積聚,以桂枝茯苓丸「散」其瘀血。
  • 痰濕證:痰核瘰癧,以二陳湯合消瘰丸「散」其痰凝。

臨床應用

  1. 行氣解鬱
    多用於肝氣鬱結或脾胃氣滯,方如逍遙散、越鞠丸,透過柴胡、香附等藥疏通木郁,恢復氣機升降。
  2. 活血散結
    針對瘀血內停,選用血府逐瘀湯或失笑散,以川芎、桃仁等藥散瘀化積。
  3. 化痰散結
    若痰濁阻絡,如癭瘤、乳癖,常以海藻、昆布等軟堅散結,配合半夏、浙貝母化痰。
  4. 解表散邪
    外感風寒初期,邪氣束表,以麻黃湯「發散」表邪,亦屬廣義之「散」法。

藥性配伍特點

「散」法多用辛散之品,如川芎、薄荷、蘇葉等,取其「辛能行散」之性;然需辨證配伍:

  • 氣滯者佐理氣藥(如陳皮、木香)。
  • 血瘀者輔以活血藥(如紅花、丹參)。
  • 兼虛證則佐補益,防辛散耗氣(如補中益氣湯加減)。

此原則體現中醫「以通為用」的治療思想,亦與「六郁學說」(氣、血、痰、火、濕、食郁)密切相關,臨床須辨明鬱滯之本,方能散而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