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易大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易大艮(1589年-1645年),字思蘭,號東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是明末著名的中醫學家。他在幼年時就展示出聰明才智,並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曾拜名醫朱丹溪為師,精研醫學理論,並嫻熟於醫術。

易大艮治病時,善於根據脈搏來尋找病因,並透過層層設問來分析疾病的情況、病因和病理變化,進而給予相應的藥方。他的治療方法以緩解憂鬱為首要,其次則是補益身體。此外,他還創作了11首自創方。

易大艮著有一卷《醫案》(1644年),並被收錄在《醫林指月》一書中。

易大艮的貢獻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下是易大艮在《醫案》中的一段話:

「醫學的途徑必須先理解其原理,然後方能有效地治療疾病。所謂原理,指的是陰陽和五行之氣。陰陽是天地的根基,而五行是萬物的起源。因此,如果陰陽失調,則五行會失序;五行失序,則萬物無法生長。人體也是如此,當陰陽失衡時,五臟六腑之氣就無法和諧;而當五臟六腑之氣無法和諧時,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因此,若要治療疾病,就必須調和陰陽,使五臟六腑之氣得以和諧調節,這樣疾病就會自然痊癒。」

易大艮在這段話中強調了陰陽和五行在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中的重要性,並指出調和陰陽和五臟六腑之氣的重要性。這段話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