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易大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易大艮,字思蘭,明末醫家,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其生平雖詳盡記載不多,然所著《醫案》一卷(成書於1644年),為其臨證經驗之精華,後收入《醫林指月》叢書,足見其學術價值受後世重視。

學術特點與診療風格

易氏診疾,首重脈診,主張「據脈求因」,透過脈象變化推究病機本源。其醫案記錄多採「層層設問」之法,逐步剖析患者之病情、病因及病理演變,邏輯嚴密,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思維。其處方用藥亦隨病機轉歸靈活調整,非固守成方。

治法特色:解鬱為先,補益繼後

易大艮深受朱丹溪「鬱證」學說影響,認為氣機鬱滯為百病之始,故治療首重「開鬱」,常用香附、蒼朮、川芎等藥疏通氣血;待鬱結得解,再視患者氣血陰陽虛損,施以補益之劑,如人參、黃芪、當歸等。此「先通後補」之法,契合中醫「疏通氣機以助補藥之力」的調治原則。

自創方劑舉隅

《醫案》末附11首自擬方,多為調氣解鬱、理脾和胃之劑。例如:

  1. 解鬱湯:以香附、蘇梗為君,佐以陳皮、半夏,專治肝氣犯胃之脘痞嘔逆。
  2. 和中散:含白朮、茯苓、砂仁等,健脾化濕,適用於脾虛濕困之泄瀉納呆。
    此類方劑結構簡練,藥性平和,重視脾胃升降之樞紐作用,反映其「顧護中焦」的學術傾向。

學術傳承與評價

易大艮之醫案,不僅為明末內科雜病治療之實錄,其「脈因證治」環環相扣的辯證思路,亦為中醫「整體審察」之典範。清代《醫林指月》將其著作輯錄,可見其學說對後世影響。然因史料所限,其生平行誼及更多學術細節仍有待考掘。

(按:中醫名詞「鬱證」泛指氣機不暢所致疾病,涵蓋情志失調、氣血瘀滯等,與現代「抑鬱症」概念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