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易寒易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易寒易熱
易寒易熱為小兒病理特點之一,首見於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此概念反映小兒體質特殊,陰陽調節機能未臻成熟,故疾病過程中易出現寒熱證候的迅速轉化。
生理基礎與病機特點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其「稚陰稚陽」之體,陰陽平衡極易受擾。肺主衛外,胃主受納,兩者功能未固,外邪易由口鼻侵入,內傷則多因飲食失調。清代葉桂《幼科要略》指出:「小兒熱病最多」,其因有三:
- 六淫化火:外感風、寒、暑、濕等邪,入體易從陽化熱,此即「六氣皆從火化」之機轉。
- 飲食鬱熱:脾胃運化力弱,乳食停滯易鬱而化火,形成裏熱。
- 情志化陽:驚恐躁動等五志過極,誘發陽氣亢奮。
然小兒陽氣亦未充盛,病理上不僅見熱證易現(如高熱、煩渴),亦因陽氣易衰而突見寒證(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此陰陽虛實之動搖,形成臨床寒熱錯雜或驟變之象。
與「易虛易實」之關聯
「易寒易熱」與「易虛易實」同屬小兒病理核心,二者互為表裏。虛實指正邪交爭之勢,寒熱則為病性表現。例如:
- 熱極轉寒:壯熱耗氣,陽隨津脫,驟見虛寒肢冷(如熱厥)。
- 寒極化熱:寒邪鬱閉,陽氣壅遏,反見煩熱躁擾(如寒包火)。
此類轉化較成人迅速,源於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之特性,亦提示診療時需動態觀察寒熱徵象。
中醫理論延伸
從五行來看,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肝火易動而助熱,脾虛易生濕寒。再者,少陽之體(生長旺盛)本偏陽熱,然陽氣浮散難斂,故熱證多見;而真陽不足(如腎氣未充),又使寒證易生。此矛盾統一體現中醫「陰陽互根」之理,亦為臨床用藥需寒熱並顧(如桂枝配黃芩)的理論依據。
總言之,「易寒易熱」不僅是小兒疾病的反應特徵,更是其陰陽未定、氣血未堅的生理狀態於病機上的具體呈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