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易經>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易經》與中醫之淵源探微

《易經》為中國古代群經之首,其陰陽變化、五行生剋之理,深植於中醫理論體系之中,歷代醫家多援引其說以闡釋醫理。清代醫家如武昌人乾長氏(康熙年間徙居竹山),雖以脈學、傷寒立著(如《脈訣纂要》《傷寒辨似》),然其術亦暗合《易》理,蓋因中醫辨證、用藥、養生諸法,皆可溯至《易經》天人相應之宏旨。

一、《易經》與中醫核心理論

  1. 陰陽學說
    《易經‧繫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中醫據此衍伸「陰平陽秘」之健康觀。如《素問》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診病時辨寒熱虛實,用藥講究君臣佐使,皆以陰陽平衡為綱。
  2. 五行生剋
    《易經》八卦配屬五行(如離為火、坎為水),中醫將五臟(肝心脾肺腎)與五行相應,解構生理病理關係。如「肝木克脾土」對應情志抑鬱致消化不良,治療時可佐以疏肝健脾之方。
  3. 象數思維
    《易》以象喻理(如乾卦象天,主陽氣宣通),中醫取象比類,如「心為君主之官」源自離卦象火;針灸擇時取穴亦參《易》之「時位」概念,如子午流注針法。

二、《易經》對臨床之影響

  1. 六經辨證
    張仲景《傷寒論》分太陽、陽明等六經,實受《易》六爻位序啟發。乾長氏《傷寒辨似》雖佚,然其書名「辨似」或暗含易理「變易」之旨,強調證候動態轉化。
  2. 用藥法象
    《易》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中藥形色氣味與臟腑相應。如色黑入腎(熟地)、質輕走表(薄荷),皆合卦象「類比」之則。
  3. 養生調攝
    《易》卦時令(如復卦一陽生,對應冬至補陽)啟發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則,衍生如三伏貼等療法。

三、歷代醫家與《易》之會通

除乾長氏外,明‧張景岳《類經》直言「醫易同源」,清‧黃元御《四聖心源》以坎離交濟喻心腎相交;乃至脈學「浮沉遲數」亦隱含陰陽爻變之意。

《易經》之於中醫,非僅哲學框架,更是臨床思維之根柢。醫者循其變易之道,方能通達病機之幽微,此即所謂「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之深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