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易水學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易水學派

1. 學派緣起與代表人物
易水學派為金元時期重要醫學流派,因創派宗師張元素世居易水(今河北易縣)而得名。張元素革新醫學思想,提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批判當時醫界墨守古方的風氣,主張因時制宜、辨證立法。其弟子李杲(東垣)繼承並發展學說,創立「補土派」,使易水學派成為金元四大學派(寒涼、攻邪、補土、滋陰)之一。

2. 學術核心思想

  • 臟腑辨證體系:張元素首重臟腑病機分析,著作《醫學啟源》系統歸納五臟六腑的虛實寒熱證候,並制定相應藥性歸經理論,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奠定中醫臟腑辨證基礎。
  • 脾胃為本論:李杲深化張元素對脾胃的重視,於《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強調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創制補中益氣湯等名方,專治中氣下陷、陰火內生等證。
  • 藥物歸經與引經報使:張元素首倡藥物歸經理論,主張藥效與經絡臟腑相應,如「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並發展「引經藥」概念(如柴胡引藥入少陽),影響後世本草學。

3. 臨床特色與發展

  • 辨證靈活,重個體差異:反對套用成方,主張依患者體質、時令調整用藥,如張元素區分「風熱頭痛」與「風寒頭痛」治法迥異。
  • 創新方劑與治法:李杲發展「甘溫除大熱」法,以溫補脾胃治療虛性發熱;其門人王好古進一步融合三陰證治,著《陰證略例》,拓展溫補學說。
  • 針灸理論貢獻:張元素提出「拔原法」,強調針刺病源所在,與臟腑理論相呼應。

4. 歷史影響
易水學派突破宋代《和劑局方》的固執,推動金元醫學革新,其臟腑辨證與補土思想深植明清溫補學派(如張景岳、薛己),至今仍為中醫臨床重要指導。李杲學說更東傳日本,形成「李朱醫學」流派,顯見其跨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