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易虛易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易虛易實
易虛易實是兒科病理特點之一,首載於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小兒處於"稚陰稚陽"的生理狀態,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陰陽之氣皆未充盛,故其病理變化表現出極易發生虛實轉化的特徵。
其形成機理主要緣於小兒三方面特質:其一為"陽氣興旺"所導致的生機蓬勃與發育迅速,此種陽氣充盛之勢使小兒感邪後易從陽化熱,表現為實證、熱證;其二因"髒氣清靈"而反應敏捷,邪正相爭劇烈,病勢易急驟演變;其三因"形質柔脆",正氣易傷,邪盛之時常迅速耗損正氣而轉化為虛證。
臨床表現具有明顯的兩極性特徵:感邪初期常見實熱證候,如急驚風之手足抽搐、兩目上視,陽明腑實之腹脹便秘,濕熱蘊蒸之嘔吐腹瀉等;然病情迅速發展可轉見氣陰兩傷之虛煩不寧,脾陽虛衰之便溏肢冷,甚至出現陰竭陽脫之危候。
此種病理特質與"易寒易熱"密切相關,形成小兒疾病寒熱虛實傳變迅速的特性。《幼科發揮》指出此現象源於"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故邪氣易於深入,正氣易於虧損。治療原則強調"權衡標本",攻邪需防傷正,補虛當慮留邪,用藥尤須輕靈恰當,貴在把握病機轉化之樞紐。
歷代醫家在臨證中對此多有發揮:《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論及"虛實更代"現象;《活幼心書》強調觀測"神氣形色"以辨虛實真假;吳瑭《溫病條辨》更針對小兒提出"治實當顧虛,防其驟變"的治療要旨。現代研究顯示,此種病理特質與小兒免疫調節機能不完善、自主神經系統穩定性不足等密切相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