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迎風流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迎風流淚
迎風流淚,又稱迎風流淚症,是中醫眼科常見的一種病證,指患者在受風刺激時,眼淚不自覺流出,嚴重者甚至可達「如雨」的程度。此症最早記載於《眼科捷徑》,其病因病機多與肝腎不足及肝經鬱熱相關,並可分為迎風冷淚與迎風熱淚兩種證型,臨床表現與治療方向各有不同。
病因病機
1. 肝腎不足
肝開竅於目,淚為肝之液;腎主水,統攝津液。若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則淚液失於固攝,遇風則外溢。《諸病源候論》云:「肝腎俱虛,不能榮於目,故見風流淚。」此類患者多伴隨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視物昏花等肝腎不足之象。
2. 肝經鬱熱
肝主疏泄,若情志失調或風熱外襲,致使肝經鬱熱,熱迫淚液外溢,則見迎風流淚。《銀海精微》指出:「肝熱則淚下如湯。」此類患者常兼見目赤澀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熱象。
證型分類
(1)迎風冷淚
- 特徵:淚液清稀,遇風則淚出,無熱感,常伴畏寒、面色無華。
- 病機:肝腎陽虛,寒凝淚竅,或氣血不足,淚竅失固。
- 治療原則:溫補肝腎、益氣固淚,常用方劑如菊睛丸(《審視瑤函》)加減。
(2)迎風熱淚
- 特徵:淚液微黏,或伴目赤澀痛,迎風加重,有灼熱感。
- 病機:肝經風熱上攻,或外感風熱,灼傷淚道。
- 治療原則:清肝泄熱、疏風止淚,常用方劑如羚羊角散(《秘傳眼科龍木論》)或洗肝散(《銀海精微》)。
相關理論與臨床延伸
- 淚為肝液:《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臟化液……肝為淚。」淚液的分泌與肝密切相關,故調肝為治療迎風流淚的關鍵。
- 風邪引動:風為百病之長,易襲陽位,頭面部受風則可誘發或加重流淚,故臨床需考慮祛風與固本並治。
- 局部辨證:除全身症狀外,需觀察淚竅是否狹窄或閉塞,若屬淚道阻塞,則需配合通竅之法。
迎風流淚雖非重症,但長期不癒可能影響生活,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結合全身調理與局部用藥,以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