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迎風熱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迎風熱淚(迎風熱淚)

病證名,指患者不論季節,遇風則流出熱淚之症候。首見於《證治準繩·雜病》,屬中醫「外障眼病」範疇。此症多因肝腎陰液虧虛,目竅失養,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侵襲,引動淚液外溢所致。

病因病機

  1. 肝腎陰虛:肝開竅於目,腎主津液。若肝腎陰虧,目竅失於濡潤,則淚竅不密,風邪易襲。
  2. 風熱外引:風性開泄,挾熱上擾目絡,逼迫淚液外流,故淚出覺熱。
  3. 竅虛不固:淚為肝液,若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耗,淚竅約束無權,遇風則淚液失攝。

臨床表現

  • 每遇風吹即發,淚液溫熱。
  • 或伴眼目微紅、乾澀不適。
  • 平素可能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陰虛之象。

治療原則
滋養肝腎、固竅袪風 為主,佐以清熱。

  • 主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 基礎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 加減:可酌加枸杞子、菊花(滋肝明目)、防風、白蒺藜(祛風止淚)。
  • 針灸:取睛明、攢竹、太溪、三陰交等穴,調補肝腎,通絡止淚。

延伸辨析
中醫認為「淚為肝之液」,迎風流淚除熱淚外,另有「冷淚」一證,二者鑑別如下:

  • 熱淚:淚液溫熱,多屬肝腎陰虛兼風熱,治宜滋陰袪風。
  • 冷淚:淚液清冷,多屬肝血不足或氣虛不攝,治宜溫補養血。

此證尤重辨證,若兼見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者,可配合清肝泄熱之品,如夏枯草、決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