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迎香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迎香毒
病名
迎香毒,乃中醫外科病症之一,特指發於迎香穴部位之焮腫疼痛疾患。此症因熱毒結聚,常見於鼻翼兩側迎香穴周圍,多與脾、腎、肺三臟之火上炎,或陽明經熱毒壅滯有關。《疔瘡要訣》記載:「此疔發於脾腎肺火,生鼻孔兩旁根。」揭示其病因與臟腑火熱之邪關係密切。
病因病機
-
臟腑熱毒上攻:
- 脾火上炎:過食辛辣厚味,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循經上犯鼻竅。
- 肺熱壅盛:肺開竅於鼻,肺經風熱或痰火鬱結,可致鼻旁氣血壅滯,發為腫毒。
- 腎陰虛火旺:腎陰不足,虛火妄動,上灼鼻竅,化熱成毒。
-
陽明經熱毒結聚:
- 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若腸胃積熱,或外感風熱邪毒,循經上犯,可致局部氣血瘀阻,發為焮腫。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鼻翼兩側紅腫熱痛,初起如粟粒,漸成硬結,甚則化膿潰破,伴灼熱感。
- 全身症狀:或見發熱、口乾、便秘、尿赤等熱象,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為主,兼顧臟腑調理。
-
主方加減:
- 清胃散(《脾胃論》):清瀉胃火,適用於陽明熱盛者,可加金銀花、連翹以增強解毒之效。
- 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瀉火解毒,適用於三焦熱毒熾盛,配伍赤芍、丹皮以涼血散瘀。
-
辨證加減:
- 肺熱盛:加桑白皮、黃芩清肺瀉火。
- 脾濕熱:加蒼朮、薏苡仁化濕健脾。
- 腎陰虛火旺:配知母、黃柏滋陰降火。
外治輔法
- 針刺放血:局部消毒後,以三棱針點刺洩熱,適用於初期紅腫未潰者。
- 草藥外敷:可選金黃散或鮮蒲公英搗爛敷貼,以消腫止痛。
預後與轉歸
若及時清解熱毒,多可消散於無形;若失治誤治,熱毒壅盛,恐成膿潰之勢,遷延難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