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滎輸治外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滎輸治外經

「滎輸治外經」是中醫針灸取穴的重要法則之一,出自《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其原文記載:「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此原則指出,十二經脈中的滎穴與輸穴,主要用於治療所屬經脈外行路線(即經絡循行於體表部分)的病症,而合穴則多用於調治相應臟腑的內在疾患。

理論基礎

  1. 經絡氣血分布特點
    滎穴與輸穴的氣血運行較為表淺。《黃帝內經》認為,滎穴位於經氣初盛之處,如水之小流;輸穴則為經氣灌注轉輸之所。二者氣機偏向外行,故適宜調理經絡外循部位之病變。《太素》註解:「五藏六府滎輸未至於內,故但療外經之病」,即強調滎輸之穴的作用層次在體表經絡,而非深入臟腑。
  2. 穴性分類與應用

    • 滎穴:五行屬火(陽經)或屬水(陰經),多主熱證或與脈絡相關病症,如身熱、心下滿等。
    • 輸穴:五行屬木(陽經)或屬土(陰經),善治體重節痛、關節不利等外經氣血壅滯之證。
      例如,手太陰肺經之輸穴「太淵」,可治腕臂疼痛;足少陽膽經之滎穴「俠谿」,常用於偏頭痛或外眼角赤痛等循經病症。

與「合治內府」的對比

「合穴」因氣血深聚,與臟腑直接相應,故主內症(如胃病取足三里)。而滎輸二穴作用層次較淺,側重經絡外行區域的痺痛、腫脹或功能異常,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思想。《類經》亦言:「滎輸氣脈浮淺,故可治外經之病。」

臨床舉隅

  • 足太陽膀胱經:滎穴「足通谷」配輸穴「束骨」,可治項背強痛、目赤等外經病。
  • 手厥陰心包經:滎穴「勞宮」與輸穴「大陵」,能緩解掌中熱或腕臂屈伸不利。

此治法彰顯中醫針灸「分層施治」的辨證思維,結合經脈氣血深淺特性,精確選穴以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