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育陰潛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育陰潛陽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術語,亦稱「滋陰潛陽」,屬扶正祛邪治法之一,專用於調理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證。此治法核心在於標本兼顧:既需滋養肝腎陰液以固其本,又須沉降浮越之陽以平其標,體現中醫「陰平陽祕」的治療思想。
病理機轉
肝腎陰液虧虛時,陰不制陽,導致肝陽化風上擾清竅,形成上盛下虛之候。上盛表現為陽亢風動的實象,如頭目脹痛、面赤耳鳴;下虛則見腰膝酸軟、舌紅少苔等陰虛本質。此證脈象多弦細而數,弦主肝鬱,細為陰虧,數則示虛熱內生。
藥物配伍精要
- 育陰根基
- 熟地黃:填精益髓,大補腎陰,為滋補下焦陰液要藥。
- 龜板:既滋腎陰,又具潛陽之性,對陰虛陽浮之頭暈耳鳴尤效。
- 旱蓮草:補腎陰兼涼血,適合陰虛內熱之煩躁失眠。
-
潛陽關鍵
- 牡蠣:質量沉降,既能平肝潛陽,又可斂陰固脫。
- 石決明:專清肝經浮火,對目赤眩暈效果顯著。
- 磁石:鎮納浮陽,同時引火歸元,改善虛陽上越之面紅耳熱。
經典方劑析義
-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以熟地、龜板為君,佐以黃柏、知母瀉火存陰,構成「滋陰降火」結構,適用於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 - 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重用牛膝引血下行,配伍龍骨、牡蠣等潛鎮,佐以川楝子疏肝,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法巧思,專治肝陽化風之中風先兆。
證治延伸
臨床運用時需辨明陰虛與陽亢之輕重:若陰虧甚者,可加山茱萸、女貞子增強滋養;陽亢風動劇烈者,配伍鉤藤、天麻增強熄風之力。此治法不僅用於高血壓、更年期症候群,對內傷頭痛、耳鳴等屬此機轉者亦有顯效,展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