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準,又稱准頭、鼻尖、面王,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指鼻前下端隆起之頂部。此名詞早見於中醫典籍,如《東醫寶鑑》卷一記載:「山根之下曰鼻準。」其位置相當於現代解剖學所稱之鼻尖,乃鼻部最前端突出之處。
中醫理論中的鼻準
在中醫理論中,鼻準不僅為面部重要解剖結構,更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根據《靈樞·五色》所述,鼻部為明堂,而鼻準屬其中一部分,反映脾胃功能狀態。中醫認為,鼻準之色澤、形態變化可作為診斷內在疾病的依據之一。
1. 經絡聯繫
鼻準部位主要與足陽明胃經相關。該經脈循行於鼻旁,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鼻準的外在表現。此外,手陽明大腸經亦與鼻部相通,故鼻準異常可能反映胃腸功能失調。
2. 臟腑對應
中醫認為鼻準屬脾所主。脾主運化,其華在唇四白,而鼻準與唇同屬面部中央,故脾虛者常見鼻準色黃或浮腫;若鼻準色青,則可能提示肝氣犯脾或氣滯血瘀。
3. 診斷意義
- 色澤變化:
- 鼻準色紅:多屬脾胃熱盛或肺熱上熏。
- 色白:常見於氣血虛弱或脾陽不足。
- 色暗黑:可能為腎虛或寒凝氣滯之象。
- 形態異常:
- 鼻準腫大:或與濕邪困脾有關。
- 鼻準生瘡:多因肺胃熱毒熾盛所致。
4. 治療應用
中醫臨床可通過觀察鼻準輔助辨證,並結合針灸或藥物調理。例如:
- 針灸迎香穴(鼻翼旁)、足三里(胃經合穴)以通調鼻部氣血。
- 脾胃濕熱者可用清胃散加減;肺熱者則選瀉白散等方劑。
古籍記載與發展
除《東醫寶鑑》外,《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亦提及:「鼻準屬脾,當候脾胃。」強調鼻準在望診中的地位。歷代醫家更發展出「鼻為面王」之說,認為其變化能統領面部其他部位的診斷信息。
綜言之,鼻準在中醫學中兼具解剖與功能意義,其觀察為望診重要環節,透過經絡臟腑聯繫,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