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岳含珍>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岳含珍(?-?),字玉也,清代山東博山(今淄博市博山區)人。初以武勳顯達,授昭勇將軍等職,後棄武從醫,潛心岐黃之術,終成一代醫家。

醫學成就與著述
岳氏歸鄉後廣蒐醫典,尤精《內經》與針灸之學。其著作《靈素區別》當為釐清《靈樞》《素問》理論分際之專論,或涉及以下中醫核心範疇:

  • 經絡辨證:區分十二經脈病理表現與《靈樞·經脈》篇之「是動病」「所生病」關聯
  • 藏象闡微:對照《素問》五臟生成論與《靈樞》本神篇之異同
  • 運氣學說:解析《素問》七篇大論與《靈樞》九宮八風理論的應用差異

所著《針灸闡奇》可能包含:

  • 刺法改良:融合《內經》「徐疾補瀉」與後世「燒山火」「透天涼」手法
  • 穴性新解:結合明末針灸大家楊繼洲《針灸大成》理論,拓展特定腧穴主治範疇
  • 砭石應用:考據《靈樞·九針十二原》古法,探討石針與金屬針具療效比較

學術背景考察
岳氏活動於清初(約順治至康熙年間),正值溫病學派興起,其著述未見傳世,或反映以下時代特徵:

  1. 尊經思潮:延續明代張景岳「類經」研究路徑,致力《內經》系統化整理
  2. 實證傾向:武人出身可能影響其重視臨床操作,如《針灸闡奇》強調手法實證
  3. 戰傷醫術:昭勇將軍經歷或使其擅長金創療法,可惜相關記載湮沒

歷史評價
雖著作佚失,但清代《博山縣志》載其「以岐黃術活人無算」,且能「以武入醫」,開創獨特診療思路。其理論可能透過《醫宗金鑑》等官修醫書間接保存,亟待進一步文獻考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