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越經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越經傳
越經傳為中醫傷寒病傳變學說中之特殊病理概念,意指外感傷寒病邪在六經傳變過程中,未依循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常序發展,而出現跳躍式的異常傳變現象。此概念首見於金元時期李東垣所著《東垣十書》及王好古《此事難知》等醫學典籍。
學理基礎
在中醫傷寒理論體系中,"傳經"原指六經病證依循既定次序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病理演變過程。《素問·熱論》提出"一日巨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的經典傳變模式。而越經傳之病理機制則與常規不同:
- 邪氣性質:某些特殊病邪(如伏邪、戾氣)具有越經特性
- 正氣狀態:患者先天稟賦或後天失調導致經氣虛實異常
- 經絡聯繫:經別、絡脈等旁通徑路促成邪氣繞行
- 臟腑相關:五行生剋關係影響邪氣傳變路徑
臨床表現形式
越經傳之具體形式多元,主要可分為以下類型:
表裡越經:邪氣由太陽直入少陰,出現太陽表證與少陰裡證並見之候。此因太陽與少陰為表裡經絡,正氣不足時易致邪氣內陷。
隔經相傳:如太陽病未解,逕見少陽或太陰症狀,此多因患者本有少陽樞機不利或太陰脾虛之基礎病機。
直中三陰:外邪不經三陽階段,直接侵襲三陰經,常見於素體陽虛之人。
診斷要點
判斷越經傳變需掌握以下辨證依據:
- 症狀序列異常:現證不符合六經常規發展順序
- 脈證不符:脈象與當前主證不符,提示潛在病機
- 經氣變動:循經取穴可發現非連續經絡的異常反應點
- 舌質變化:舌象反映的臟腑病理與主訴不一致
治療原則
對於越經傳病症,需採取特殊治療策略:
- 循經追逆:根據實際傳變路徑調整用藥方向
- 表裡雙解:當表裡經同病時需兼顧表裡
- 伏邪透達:對越經伏邪需運用特殊引經藥
- 臟腑同調:通過調節五行關係恢復正常傳變
歷代醫家治療越經傳變各有心得,如李東垣重視脾胃元氣以阻斷異常傳變,朱丹溪則強調滋陰降火以安撫越經邪熱。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