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越林>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家「越林」考略與學術探微
越林,清代醫僧,法號逸林,又稱逸舲上人,浙江烏程(今湖州吳興)人。其生平雖鮮見正史詳載,然於江浙醫林頗負盛名,與同代名醫張千里、吳古年並稱「浙西三大醫家」,足見其醫術之精、影響之廣。
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
越林出身僧門,然深諳醫理,兼通儒釋道三家之學。其醫術承襲傳統中醫理論,尤重《內經》《傷寒論》之旨,臨證多宗仲景六經辨證,並結合溫病學說,顯現清代醫家兼容古典與時病的特質。據《逸舲醫案》所載,其診治注重「四診合參」,脈法精微,善察舌象,於虛勞、濕溫、婦科等證多有獨到見解,用藥輕靈而配伍嚴謹,體現江南醫派「清潤和緩」之風。
藏書與學術交流
越林博覽醫籍,富藏書卷,不僅蒐集歷代方書,更旁涉本草、針灸諸科。其與張千里、吳古年等名家交遊,相互砥礪,推動浙西醫家學術之融會。張千里長於雜病調治,吳古年專精溫病,而越林則以禪理入醫,強調「心身同治」,處方常佐安神定志之品,反映其佛學修養對醫學的滲透。
弟子傳承與著述
越林門下弟子丁授堂、施寅初皆承其學,丁氏擅內科調養,施氏精外科癰疽,二者醫名俱顯,延續師門「辨證精準、藥性平和」之宗風。《逸舲醫案》為越林畢生臨證輯錄,雖流傳不廣,然書中醫案詳實,載錄疑難病症之辨析與方藥加減,如以「清心蓮子飲」化裁治心脾兩虛、以「甘露消毒丹」加減療濕溫夾滯,具備清代醫案「因證制方」的典型特徵。
中醫理論之發揮
越林於陰陽五行學說亦有闡發,其論「肝氣鬱結」主張「疏木培土」,融匯李東垣脾胃論與葉天士調肝之法;治濕證則分「外濕透表、內濕健脾」兩途,兼顧運脾化濕與淡滲利尿,契合《內經》「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此外,其醫案中常見茯苓、薏苡仁等藥,反映江南地域用藥重視「祛濕醒脾」的傾向。
綜觀越林之學,其醫術根植經典而能變通,兼具僧醫「調心祛疾」之特色,於清代中醫地域流派的發展中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