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瀹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瀹指

瀹指,為中醫病名,屬外科疾患之一,記載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七。此病症主要指指甲及其周圍組織之急性感染,其臨床表現與「代指」相同,故古籍常將二者並論或互通。

病因病機

瀹指之發病,多因外邪侵襲、毒熱蘊結所致。常見病因如下:

  1. 外傷感染:手指遭受刺傷、割傷或壓傷,毒邪乘虛而入,凝滯於甲床周圍。
  2. 熱毒內蘊:過食辛辣厚味,濕熱內生,流注於肢末,鬱而化火,發為癰腫。
  3. 經絡壅滯:手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氣滯血瘀,久而化熱成毒。

臨床表現

瀹指初起時,甲旁紅腫灼痛,繼而化膿,膿液積聚可致指甲浮起,甚則甲下透現黃白色膿疱。患者常伴隨局部跳痛、發熱感,若熱毒熾盛,或可蔓延至整個指節,形成「蛇頭疔」等重症。

古籍論述

《聖濟總錄》將瀹指歸於「瘡腫門」,指出其「毒聚指端,焮赤腫痛」,與代指同屬一類。後世醫家如《外科正宗》進一步闡述其治療原則,強調「早消為上,遲則成膿」,需依據病程虛實選用清熱解毒或托裏排膿之法。

與代指之關聯

「代指」一名,早見於《諸病源候論》,描述「指端先腫,熱痛徹骨,其色不黯」。瀹指與代指症狀相似,或為同一病症之別稱,皆屬指甲周邊化膿性疾患,後世醫籍多互為引用。

治療方向

中醫治療瀹指,首重辨證施治:

  • 初起紅腫期: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內服方如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外敷金黃散以散結退熱。
  • 成膿期:需切開排膿,配合托裏消毒散益氣托毒,防止邪毒內陷。
  • 潰後期:若氣血耗傷,可選用八珍湯調補,外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附錄

歷代醫家對瀹指之論述,多強調其與局部氣血瘀滯、熱毒搏結相關,治療時除藥物外,亦可配合針刺放血或艾灸(如隔蒜灸)以引毒外泄。此症雖屬外瘍,然其機理仍不離整體辨證,需結合患者體質調治。

(以上內容基於中醫古籍與理論整理,未涉及現代醫學處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