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行經目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行經目痛

病證名。出自《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指女性在行經期間出現眼睛疼痛、乾澀,甚或伴隨頭痛眩暈等症狀。此證多因月經下血過多,導致肝經虧虛,肝血不足,無法上榮目系,因而目失所養,出現澀痛難睜,或黑睛生翳等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血充盈則目得養,視物清晰。女子以血為本,月經以血為用,若經期失血過多,肝血虧虛,則目絡失養,氣血不暢,發為疼痛。此外,肝陰不足,虛火上炎,亦可上擾清竅,導致目赤乾澀、頭暈目眩等證。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

  1. 目痛乾澀:眼睛灼熱刺痛,或酸澀難睜,怕光流淚。
  2. 視物昏花:視物模糊,或眼前似有薄霧遮擋。
  3. 頭痛眩暈:多見於經期血量過多時,伴隨頭部脹痛或暈眩感。
  4. 黑睛生翳:嚴重者可見黑睛(角膜)出現翳障,影響視力。

治療原則

治法以補血養肝為主,佐以滋陰明目。

  • 代表方劑
    1. 當歸補血湯(《醫宗金鑒》方):
      • 組成:薄荷、羌活、茺蔚子、柴胡、蒺藜、菊花、防風、甘草、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
      • 功效:養血疏風,清肝明目,適用於肝血不足兼風熱上擾者。
    2. 杞菊地黃丸
      • 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目澀昏花。

證型辨治

  1. 肝血不足型

    • 證見:目痛隱隱,視物模糊,面色蒼白,月經量少色淡。
    • 治則:補肝血,養目絡。
    • 方藥: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枸杞子、決明子。
  2. 肝陰虧虛型

    • 證見:目乾澀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
    • 治則:滋養肝陰,清虛熱。
    • 方藥:一貫煎(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子、川楝子)加石斛、女貞子。

相關理論

《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肝血不足,則目失濡養;肝陰虧損,虛火易動,上炎目竅。《銀海精微》亦指出:「肝虛則血不足,目昏而花。」故治療上須標本兼顧,既補肝血,又需平虛火,使目得血養而痛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