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吸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吸促乃中醫病狀名詞,指患者吸氣短促不暢,難以深長,多與肺氣功能失調相關。《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明言:「在上焦者,其吸促。」此症病位主歸上焦肺臟,因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之機,若肺氣虛弱或邪氣壅滯,則氣機升降不利,發為吸促。

病因病機

  1. 肺氣虛損:久病體虛、勞傷過度,耗損肺氣,致使肺失宣降,呼吸淺表而促。《諸病源候論》稱「肺氣不足則喘促」,正氣內虛,吸納無力,故見氣短急促。
  2. 邪氣犯肺:外感六淫(如風寒、風熱)或痰濁、瘀血內阻,肺氣壅塞,宣肅失常,氣道受阻而呼吸迫促。
  3. 他臟累肺:脾虛生濕,痰濕上泛;或腎不納氣,氣浮於上,皆可間接導致肺氣不降,引發吸促。

證候辨析

  • 虛證:吸促聲低,氣短乏力,動則加劇,伴面色㿠白、自汗,舌淡脈弱,屬肺脾氣虛或肺腎兩虛。
  • 實證:呼吸粗促,胸悶咳喘,痰多黏稠,或兼發熱,舌紅苔膩,脈滑數,多因痰熱壅肺或外邪閉肺所致。

古籍論述

《醫宗金鑒》指「喘促者,呼吸短促」,強調虛實之辨;《景岳全書》則分喘促為「虛喘在腎,實喘在肺」,提示吸促與腎氣攝納相關。臨床上,吸促常與「喘證」「短氣」並見,然喘證以呼氣困難為主,吸促獨言吸氣不續,病機側重有別。

治法探討

  • 補益肺氣:虛證宜用補肺湯(《永類鈐方》),重用黃芪、人參益氣固本。
  • 降氣化痰:實證可選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或定喘湯(《攝生眾妙方》),宣肺化痰以通氣道。
  • 調理他臟:若因腎不納氣,需兼用腎氣丸(《金匱要略》)溫腎攝氣;脾虛生痰者,則合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健脾化痰。

吸促一症,雖以肺為重心,然須參合四診,辨析虛實標本,方能切中病機。歷代醫家多從氣機升降及臟腑生剋著手,體現中醫「整體辨證」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