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吸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吸入
中醫外治法之一,指透過口鼻吸入藥物煙霧或蒸氣以達到治療目的之法。此法歷史悠久,屬「熏法」範疇,強調藉藥物氣味直達肺竅,發揮宣肺、化痰、開竅等作用。《黃帝內經》言「五氣入鼻,藏於心肺」,故吸入法尤重藥氣經鼻竅入肺,進而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應用與原理
- 藥物選擇與配伍
- 溫通開竅:如產後血暈,取醋味酸斂,以燒紅鐵器淬醋生煙,其氣味辛散透竅,能醒神蘇厥,此即《金匱要略》「熏醋法」之變通。
- 止咳平喘:慢性咳喘多用辛宣苦降之品,如款冬花性溫,蜜炙後捲煙吸入,可潤肺下氣;鬧洋花(洋金花)具麻醉鎮咳之效,製煙燃吸以緩支氣管痙攣,然須慎其毒性。
- 芳香化濁:暑濕穢濁之證,古方常用蒼朮、艾葉等燒煙熏屋,或佩香囊嗅聞,以辟穢醒脾。
-
劑型演進
傳統多燃藥為煙,今製劑工藝革新,發展出氣霧劑、霧化液等,如「復方丹參氣霧劑」,以丹參、冰片等化濁通絡,適用於胸痹氣滯。此類劑型保留藥效而免於煙熏之弊,便於急症使用。
中醫理論依據
- 肺主氣司呼吸:吸入法直切肺臟生理,藥物微粒隨氣入肺,布散於胸中宗氣,調節一身之氣機。
- 鼻為肺竅:芳香藥氣經鼻黏膜吸收,通達十二經脈,如《本草綱目》載「鵝不食草」塞鼻治頭風,即取此理。
- 升降浮沉:藥性輕揚者(如薄荷、冰片)易隨氣上浮,適宜頭面諸疾;辛溫厚重者(如艾葉、蒼朮)則能沉行驅濕。
此法不僅用於內科,亦見於喉科(如「巴豆煙」治喉痹)、急症(如「通關散」吹鼻取嚏)等,體現中醫「內病外治」之靈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