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吸筒療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吸筒療法
吸筒療法,又稱拔罐法,為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其以特製器具(如竹罐、玻璃罐或陶罐)吸附於體表,形成負壓,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此法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尤以痺證、疼痛及外感疾病為常見。
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吸筒療法主要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 通經活絡:吸筒負壓作用可刺激經絡腧穴,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絡滯澀。
- 祛邪外出:通過局部充血,引邪外透,常用於風寒濕邪所致之痺痛。
- 調和氣血:刺激局部微循環,化瘀生新,調節臟腑功能。
操作方法
傳統吸筒療法依材質可分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現代亦發展出氣罐等便攜工具。操作時,多以火焰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於皮膚,留置數分鐘至局部呈瘀斑為度。常見手法包括:
- 閃罐法:快速吸附後即刻取下,反覆操作,適用於淺表邪氣。
- 留罐法:吸附後留置10–15分鐘,多用於深部瘀滯。
- 走罐法:塗抹介質後推動罐體移動,適用於面積較大部位。
臨床應用
吸筒療法適應症廣泛,如:
- 痺證:風濕性關節炎、肩頸腰背痛。
- 呼吸系統疾病:感冒、咳嗽、哮喘(常取背部腧穴如大椎、肺俞)。
- 胃腸疾患:腹脹、消化不良(配合穴位如中脘、天樞)。
- 瘀血證:跌打損傷後局部腫痛。
流派與發展
吸筒療法於不同地域發展出特色流派,如南方善用竹罐結合藥液蒸煮(藥罐法),北方則多見火罐直接應用。清代《醫宗金鑒》亦載其「開泄腠理,驅散寒濕」之效,進一步系統化理論。現代更結合針灸(針罐法)或刺絡放血(血罐法),以強化療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