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胞

定義與源流

息胞,又稱「胞衣不下」、「胎盤滯留」,是指產後胎兒娩出後,胞衣(胎盤及胎膜)經過較長時間仍不能自然排出的病證。此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有產兒下,若胞衣不落者,世謂之息胞。」明代《醫學入門》亦記載:「胞衣不下,謂之息胞。」此病在歷代醫籍中又稱「胞衣不出」、「胎衣不下」、「胞滯」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息胞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氣血虛弱

產婦素體氣虛,或因產時用力過度,耗傷氣血,無力推送胞衣外出。《醫宗金鑒》云:「胞衣不下,因氣血虛弱,不能送下。」

寒凝血滯

產時受寒,寒邪侵入胞宮,使氣血凝滯,胞宮收縮無力;或產後淤血內阻,胞脈不通,皆可致胞衣不下。《婦人大全良方》指出:「產後胞衣不下者,因血少乾澀,或外冷所乘。」

氣滯血瘀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血行受阻;或產程過長,氣滯血瘀,胞脈阻塞,胞衣不得下行。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胎兒娩出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胞衣未能自然排出,伴有以下特徵:

  • 下腹脹痛或隱痛
  • 陰道流血量或多或少
  • 嚴重者可出現大量出血,導致血暈
  • 兼見面色蒼白、氣短乏力(氣虛型)
  • 或見小腹冷痛、畏寒肢冷(寒凝型)
  • 或見胸脅脹滿、腹痛拒按(氣滯血瘀型)

辨證論治

氣虛型

主證:胞衣不下,小腹微脹,按之不痛,陰道流血量多色淡,面色晄白,神疲氣短,舌淡苔薄,脈虛弱。 治法:補氣養血,佐以行滯 代表方劑:加參生化湯

寒凝血滯型

主證:胞衣不下,小腹冷痛拒按,陰道流血量少色暗,面色青白,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代表方劑:黑神散合失笑散

氣滯血瘀型

主證:胞衣不下,小腹脹痛拒按,陰道流血量少色紫有塊,胸脅脹滿,舌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祛瘀下胞 代表方劑:牛膝散合奪命丹

古籍論述

《婦科玉尺》記載:「胞衣不下,總因氣血兩虛,無力運送。或因子宮受寒,血凝滯而不得下。」《傅青主女科》特別強調:「產後胞衣不下,血暈之漸,不可忽視。」《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則詳細記載了各型證治:「胞衣不下者,或因氣血虛弱,不能送下;或因瘀血壅滯,阻其下行,當審其因而治之。」

治療方法

臨床治療息胞主要包括內服藥物與外治手法兩大類:

內治法

  • 補氣養血法:適用於氣血虛弱型,代表方如加參生化湯
  • 溫經散寒法:適用於寒凝血滯型,代表方如黑神散
  • 行氣活血法:適用於氣滯血瘀型,代表方如牛膝湯
  • 逐瘀下胞法:適用於血瘀明顯者,代表方如奪命丹

外治法

  • 針灸療法:常用穴位包括關元、氣海、三陰交等
  • 推拿按摩:按揉小腹部特定穴位以促胞衣排出
  • 藥物外敷:以溫經散寒藥物敷於少腹部
  • 熏蒸療法:用活血化瘀藥物熏蒸會陰部

息胞一證,在中醫婦科學中屬產後急症,若處理不當可導致產後大出血等嚴重後果,歷代醫家均十分重視其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