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賁
定義與基本概念
息賁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重要病名,屬五積之一,為肺積之專稱。此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與《難經》兩部經典醫籍,《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記載:「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而《難經·五十四難》則明確定義:「肺之積,名曰息賁」。其病位主要位於右脅之下,呈現特殊的病理形態與臨床表現。
病名釋義
關於「息賁」之名,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詮釋:
- 楊玄操在《難經集注》中解釋:「息,長也;賁,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氣不行,漸長而通於膈,故曰息賁。」
- 另有觀點認為:「賁,聚也」,指肺氣漸長而聚蓄不散之病機。
- 從字義而言,「息」指呼吸、氣息,「賁」通「奔」,有奔湧之意,合指呼吸急促、氣息奔湧之主要症狀。
病因病機
息賁的形成機理複雜,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 肺氣鬱滯:肺主氣機宣降,氣機不暢則積聚成形。
- 痰瘀互結:肺為貯痰之器,氣滯日久生痰,痰阻氣滯而化瘀。
- 正氣虛損:尤以肺脾氣虛為主,正虛不能運化精微,反成積聚。
- 外邪內侵: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久留肺絡,影響氣血運行。
其基本病機為肺失宣降,氣機壅滯,痰瘀互結,以致形成有形之積於右脅下。
臨床表現
根據《難經》、《濟生方》等古籍記載,息賁的主要症狀包括:
- 主症特徵:
- 右脅下腫塊,「大如杯」或「大如覆杯」
- 呼吸系統症狀:喘息氣逆、咳嗽、上氣
- 全身症狀:
- 「灑淅寒熱」—— 類似瘧疾的寒熱往來
- 「背痛少氣」—— 背部疼痛伴氣短
- 「喜忘,目瞑」—— 健忘、昏昏欲睡
- 皮膚症狀:
- 「膚寒」—— 皮膚發涼
- 「皮中時痛」—— 皮膚間歇性疼痛
- 「如蝨緣,或如針刺」—— 皮膚異樣感(如蟲爬或針刺)
- 舌脈特徵:
- 脈象:「浮而毛」(浮而輕虛如羽毛)
- 面色:「其色白」(面色㿠白)
診斷依據
中醫對息賁的診斷主要基於:
- 特定部位的腫塊(右脅下)
- 典型症狀組合(喘咳、脅下積塊、寒熱等)
- 脈象與色診特徵
- 病程特點(久病不癒)
需注意與其他脅下積聚(如肝積肥氣)的鑑別診斷。
治療方法
歷代醫家針對息賁發展出多種治療方案,主要方劑包括:
-
息賁丸:
- 組成:多含半夏、杏仁、人參等宣肺化痰、益氣消積之品
- 功效:消積化痰、宣通肺氣
-
調息丸:
- 方向:調理氣機升降,適用於氣逆明顯者
-
息賁湯:
- 特點:湯劑吸收快,多用於急性症狀控制
治療原則以宣肺化痰、行氣消積為主,根據具體證候可靈活配合理氣、化瘀、益氣等方法。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息賁的臨床表現與多種呼吸系統和胸膜疾病相關:
- 可能對應的現代病症:胸膜增厚、包裹性積液、肺部腫塊等
- 「灑淅寒熱」類似感染性疾病表現
- 「喘息奔溢」符合氣道阻塞性疾病特徵
但中醫對息賁的認識有其獨特的理論框架,不宜簡單等同於現代醫學的某種疾病。
歷史演變
息賁的概念自《內經》《難經》提出後,歷代有不同發展:
- 《濟生方》對症狀描述更為詳細
- 明清醫家開始強調痰瘀致病的重要性
- 現代中醫在保持傳統理論基礎上,結合影像學檢查輔助診斷
息賁作為中醫肺系積聚疾病的代表性病名,體現了傳統醫學對慢性肺系疾病的獨特認識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