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粗

證名,指呼吸時氣息聲音粗重而明顯。此症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積熱,導致肺氣壅滯、宣降失常,或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阻遏氣道,使呼吸受阻所引發。其特徵為氣息急切、聲響粗大,常伴隨喘息或胸悶等症狀,屬中醫「喘證」範疇。

病因病機

  1. 肺熱熾盛
    《素問·玄機原病式》云:「病熱則氣甚而息粗。」外感風熱或內生邪火燔灼肺金,導致肺氣上逆,呼吸急促而聲粗,多兼見面赤、煩渴、痰黃黏稠等熱象。
  2. 痰濕阻肺
    痰濁或水飲停聚於肺,阻塞氣道,使肺失清肅,呼吸不暢而聲粗。此類患者常見痰多黏膩、胸膈滿悶,舌苔厚膩等痰濕之象。
  3. 氣機鬱滯
    情志失調或肝氣橫逆犯肺,致肺氣鬱閉,呼吸深長而粗重,多與情志波動相關,可見脅脹、脈弦等肝鬱表現。

辨證分型

息粗可歸類於以下幾種喘證之中:

  • 火喘:因熱邪犯肺,氣逆而喘,息粗聲高,兼見熱證。
  • 痰喘:痰阻氣道,呼吸哮鳴,痰聲漉漉,息粗而伴有痰壅。
  • 水喘:水飲凌肺,呼吸急促粗重,多見於水腫或支飲患者。

典籍論述

《素問》指出,寒熱病變對呼吸影響有別:「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甚而息粗。」說明息粗多屬陽證、熱證,與氣息微弱之陰證形成對比。後世醫家如劉完素進一步闡釋熱邪迫肺致「息數氣粗」之機理,強調其與肺氣上衝的關聯。

息粗作為臨床常見症狀,需結合四診辨析其根本病機,方能對證施治。歷代醫家對其論述,均圍繞肺氣宣降失司與實邪壅滯之互動關係,反映中醫辨證之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