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道
在中醫理論中,息道指人體呼吸之通道,為宗氣運行的重要路徑。其結構包含氣管、咽喉、鼻道等,形成連接肺臟與外界的呼吸道系統,主司氣體之交換與氣息之出入,乃維持生命活動之關鍵。
醫典源流
《靈樞·刺節真邪》明言:「宗氣留於海……其上者,走於息道。」此處宗氣積聚於胸中氣海(膻中),其清輕部分上行布散,沿息道而宣發,推動呼吸與發聲功能。息道之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宗氣之運轉,進而關聯全身氣機升降。
生理功能
- 氣機出入之門戶
息道為「肺之使道」,協助肺主氣司呼吸之職。外氣由鼻咽吸入,經喉嚨、氣管下達於肺;濁氣反之由肺肅降,經息道排出體外。此過程亦體現「肺主宣發肅降」之特性。 - 宗氣運行之徑
宗氣由水穀精氣與自然清氣相合而生,其「貫心脈而行呼吸」之能,須賴息道暢通。若息道受阻,可致宗氣不達,見短氣、喘息等症。 - 與經絡之聯繫
息道與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肺經「從肺系橫出腋下」,而「肺系」即涵蓋咽喉等息道結構;胃經循行過鼻,主司鼻道通利,故臨牀鼻塞、喉癢等症,常從肺胃二經論治。
病理關聯
- 外邪侵襲:風寒燥熱等外邪多從口鼻入侵,首犯息道,引發咳嗽、鼻鼽、喉痹等上焦病症。
- 痰瘀阻滯:痰濕或瘀血內停,滯於息道,可致氣息不順,常見於哮喘、喉中痰鳴等證。
- 氣虛失攝:宗氣不足者,息道失於固攝,可見呼吸淺弱、聲低氣怯等虛象。
息道之概念,不僅涵蓋現代醫學之呼吸道解剖,更蘊含中醫對氣化運行的獨特認識。其生理病理與五臟(尤以肺、脾、腎為重)、經絡、氣血皆有深層聯繫,為中醫診治呼吸疾患的重要理論基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