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短】之中醫釋義

定義
息短,指呼吸短淺、氣息難以接續之症,屬中醫「短氣」範疇。《靈樞·癲狂》云:「短氣,息短不屬(續),動作氣索(盡),補足少陰,去血絡也。」此描述指出息短者呼吸淺促,稍動即氣耗乏力,需調補足少陰腎經,兼通血絡以治本。

病機與臟腑關係

  1. 腎不納氣
    足少陰腎經為氣之根,主攝納肺氣。若腎精虧虛或腎陽衰微,則氣失攝納,呼多吸少,發為息短,常見於久病、年老體弱者。
  2. 肺氣虛損
    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不足,宣降失職,則呼吸短促,聲低息微,多伴咳嗽乏力。
  3. 痰瘀阻絡
    痰濕內停或瘀血阻滯,皆可壅遏氣機,使氣道不暢而致息短。《靈樞》提及「去血絡」,即針刺放血以通瘀滯,亦適用於痰瘀實證。
  4. 中氣不足
    脾胃為後天生氣之源,若中焦虛弱,水穀精微化生不足,肺腎失養,亦可致氣息短促。

辨證分型

  • 虛證:呼吸淺弱,動則加劇,伴乏力、自汗,脈細弱。治宜益氣培本,如補肺湯、腎氣丸等方加減。
  • 實證:呼吸短促伴胸悶,痰多或胸痛,脈滑或澀。治宜化痰逐瘀,如二陳湯合血府逐瘀湯。

經絡治法
《靈樞》主張「補足少陰」,可針灸太溪、腎俞等穴以溫補腎氣;實證者取膻中、豐隆等穴寬胸化痰,或刺絡放血以通暢氣機。

與相關症候鑑別

  • 喘證:呼吸急促有聲,甚則張口抬肩,多因外邪或痰飲觸發,與息短之氣弱無聲有別。
  • 哮證:發作性喉中哮鳴,痰氣交阻所致,常與息短並見,但病機側重不同。

息短一症,臨床需結合四診,辨析臟腑虛實,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