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鼾

在中醫學中,「息鼾」是指睡眠時發出的粗重呼吸聲,又稱「鼾聲」。其成因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類,多與氣機不暢、痰濕壅阻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生理性息鼾

生理性息鼾常見於體質肥胖者,因痰濕內盛,阻滯氣道,致使呼吸不暢而發出鼾聲。此外,睡眠時體位不當(如仰臥)亦可能壓迫氣道,使氣息出入受阻,形成息鼾。此類情況多屬暫時性,調整體位或改善體質後可減輕。

病理性息鼾

病理性息鼾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有關,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痰阻心竅
    常見於昏迷或中風患者,因痰濁壅盛,蒙蔽心竅,導致氣機逆亂、呼吸不勻,從而發出鼾聲。此類情形多伴隨神志不清、肢體癱瘓等症狀,屬重證範疇。
  2. 熱壅於肺
    溫熱病患者若邪熱壅肺,灼津成痰,痰熱互結,阻塞氣道,可出現息鼾。《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提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此乃風溫之邪客於肺衛,導致肺氣壅滯,氣息出入不順,故見鼾聲。
  3. 氣虛與痰濕互結
    部分患者因脾肺氣虛,運化失常,水濕停聚成痰,痰濕上泛,阻滯咽喉,致使睡眠時氣息不暢。此類情況多見於慢性病患者或年老體弱者,常伴隨倦怠、氣短等氣虛表現。

中醫辨證與機理

中醫認為,息鼾與肺、脾、心三臟關係密切。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不利,則氣息不勻;脾主運化,脾虛則痰濕內生,阻塞氣道;心主神明,若痰濁擾心,亦可影響呼吸節律。此外,外感風熱或風溫之邪,易導致肺氣壅滯,進一步誘發息鼾。

息鼾雖為常見症狀,然其背後成因複雜,需結合整體辨證,方能明確病機,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