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積
病名,指因氣機痞滯於脅下,導致脅下脹滿、氣息不暢,甚或形成有形塊狀物的病症。此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記載:「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說明其主要特徵為脅下脹滿、氣逆喘促,病程纏綿難癒,然不影響飲食消化,與脾胃功能無直接關聯。

病因病機
息積的成因多與情志失調、氣機鬱滯相關。肝主疏泄,其經脈布於脅肋,若情志抑鬱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久則痞塞脅下,形成「不在藏府榮衛之間」(《證治準繩》)的病理積聚。《醫學階梯》進一步指出,息積常見「右脅下滿,息難」,強調其病位偏重於右脅,且未必觸及形塊,屬氣積為先的輕證;若久病未愈,氣滯血瘀,則可能漸生有形之塊,轉為「積聚」重症。

臨床表現

  1. 主症:脅下脹滿或疼痛,常伴氣逆喘促,呼吸不暢,病情反覆,遷延數年。
  2. 次症:或見右脅下局部膨滿,按之柔軟無形(氣積階段);若病程日久,可能觸及條索狀硬塊(血瘀成積)。
  3. 特點:雖氣逆滿悶,但「不乾胃氣」,故食慾與消化功能多無明顯異常,此為與飲食積滯鑑別之關鍵。

辨證治法
治療以「調暢氣機」為核心,兼顧疏肝解鬱、活血散結:

  1. 內服方藥
    • 三因化氣湯:主理氣寬中,適用於氣滯初起,脅滿喘促者。
    • 木香調氣散:偏重行氣止痛,對氣逆明顯者尤宜。
    • 若兼血瘀,可酌加丹參、莪朮以活血消癥;痰濕內阻者,配半夏、茯苓化痰散結。
  2. 導引法
    透過呼吸調息(如六字訣之「噓」字訣)配合肢體伸展,疏通肝膽經氣,輔助藥物消散痞滯。

相關概念辨析

  • 與「積聚」關係:息積屬廣義「積聚」範疇,但專指氣機鬱滯於脅下的特殊類型。《景岳全書》言:「積者,積累之謂,由漸而成;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息積初期多為氣聚無形,久則可漸成血積有形。
  • 與「肺積(息賁)」區別:肺積為五積之一,病位在肺,症見胸痛咳血;息積則病在肝膽經絡,以脅滿氣逆為主,二者不宜混淆。

古籍選注

  • 《證治準繩·雜病》:「息積,乃氣息痞滯於脅下……積久形成,氣不乾胃。」強調病機在氣滯,非實質臟腑損傷。
  • 《醫學階梯》補充其「未見形塊」之輕證特徵,提示早期調氣的重要性。

此病反映了中醫「氣病及血」「無形致有形」的病理觀,臨床須細察病勢淺深,分階段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