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息利少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息利少氣
息利少氣為中醫病狀名詞,指患者呼吸雖順暢,卻氣短無力,難以達到正常的呼吸深度,屬氣虛表現之一。該詞首見於《素問·調經論》:「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意指人體氣機失調時,若氣盛有餘則見喘息、咳嗽、氣逆上衝;反之,氣虛不足則表現為呼吸表淺、氣息微弱,雖無明顯阻塞感,但不足以維持生理所需。
中醫病機分析
此症多與「肺氣虛」或「宗氣不足」相關。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弱則宣發肅降無力,雖呼吸道通利(息利),然氣之攝納與運化失職,故見「少氣」。此外,宗氣積於胸中,主司呼吸與行氣血,若因脾胃虛弱、水穀精微化生不足,或久病耗傷,均可使宗氣虧虛,引發呼吸淺短、語聲低微等表現。
相關證型辨別
- 肺氣虛證:除息利少氣外,常見自汗、易感外邪、咳喘無力、痰液清稀。
- 脾肺氣虛證:兼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因脾失健運,母病及子累及肺氣。
- 腎不納氣證:雖同屬氣短,但以吸氣困難、動則喘甚為特徵,與息利少氣之「呼吸表淺」有別。
治法與理論延伸
《內經》提出「虛則補之」,臨床多以益氣培元為則,如補肺湯、玉屏風散(肺氣虛);若脾肺同病,則用六君子湯補土生金。針灸常取膻中、肺俞、足三里等穴,以調補氣機。此症亦與「短氣」、「少氣」概念相近,然「短氣」多屬實證(如痰飲壅阻),「少氣」則純為虛象,需結合四診細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